我国铀矿地质科技成果振奋人心

2008年01月21日 0:0 17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伊犁盆地铀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交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
  ●探明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田
  ●直接推动了我国铀矿资源勘查战略性转移
 
   43岁的王成大队长和他的战友们是幸运的。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从盛华仁副委员长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牌,宣告了经过十余年攻关拿下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划上了一个“辉煌”的句号。“这是全国核工业地质系统的光荣!”他说。
  这个项目提交了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探明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田,提出了我国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六位一体”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理论,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该类型铀资源勘查和铀矿资源/储量估算与可靠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我国该类型铀矿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的多项空白,丰富和发展了该类型铀矿成矿和找矿理论,对推动我国铀矿理论、勘查技术的发展和北方中新生代盆地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据王成介绍,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16大队、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和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的这个项目,于1991年启动,勘查与科研同时进行,共有79个课题。项目的完成,不但提交了振奋人心的成果,还直接推动了我国铀矿资源勘查工作由南向北的战略性转移。
  据悉,2005年以来,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已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二○三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铀资源评价》项目和由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二○八大队等单位承担的《内蒙古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预测评价与成矿特征研究》项目分别获得2005年和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铀是稀有的放射性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仅为百万分之二,其形成可工业利用矿床的几率较小。铀是核裂变的主要物质,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