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费为何不与国际接轨
2008年01月24日 0:0 97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每当一些垄断行业如银行、电信等不顾公众反对,单方面增加收费项目时,往往都会扛起国际惯例的大旗,用国际惯例的“大帽子”压人,一副顺应世界潮流、理所当然的样子。可是,当他们的做法与国际惯例不符时,却绝口不提国际惯例。在手机漫游费上就是如此。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说,在澳大利亚等欧洲大部分国家无论在哪个城市都是不收取漫游费的,在哪儿接听电话也都不要钱,但是不同的城市之间打手机是要收取长途费的。而在美国,不仅漫游费不收取,连国内长途费也都不收。专家更肯定地表示,漫游费几乎是没有成本的。手机漫游不过是在漫游地和注册地之间,传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简单信息。 其实要说国际惯例,除了不收漫游费外,国际上通行的电信资费收费模式是“月租费+通话费”。在这个惯例的背后是:不收取初装费,按秒计费,单向收费;电信卡多数国家不设置有效期,余额可消费;人们用于电话消费的金额不到收入的5%。而我国却是收取初装费,双向收费;“技术原因”无法以秒计费;电信卡余额不退,使用有时间限制;中国人用于电话消费的金额高达收入的8%至10%。这些恰恰与国际惯例相悖。
当初政府部门之所以提出了收取手机漫游费,主要是考虑到东西部在网络资源、用户数量和资费竞争上差距。但通过多年建设,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且营运商已获取了惊人的利润。中国移动2007年上半年公报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移动通话费收入进一步大幅上升22.6%,达1076.61亿元。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达379亿元,同比增长25.7%,相当于每天净赚2.7亿元(2007年8月17日《南方日报》)。显然,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理应带来通信成本的大幅降低,消费者也应当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看来,取消手机漫游费的时机已经成熟!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