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一月两市蒸发4.92万亿
2008年02月01日 0:0 77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从去年10月以来,沪指已经跌去27%新华/路透图制图赵佳峰
昨日凌晨,美联储如期降息,但A股市场仍显得疲弱不堪,上证指数依然跌去34.46点,两年来首次收于年线下方。黑色1月上证指数大跌16.69%,深证成指跌去10.41%。分析师认为,昨日两市尾盘个股出现恐慌性杀跌,底部已经不远。
“八二”再现
预料中的美联储降息,并没能缓解市场对于全球经济衰弱的担忧,昨日美股依然微跌收盘。A股市场也难改疲态,沪深两市早盘小幅低开,随后在第一权重股中石油一路狂飙5%的带动下,一度分别冲高至4487.32点和16234.90点。
但周边市场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A股市场的做多人气,14点30分以后,两市股指再度杀跌,最终上证指数跌去34.46点,报收于4383.79点,深证成指下跌270点,报收于15857.71点。上证指数收盘两年来首次跌破年线。
盘面上,“二八”再现。两市近1400只个股下跌。周三领涨的农业板块更是成为重灾区,农业板块指数大跌5.84%。以中国石油为首的大盘蓝筹股昨日表现不俗,两市前十大权重股收盘有一半收红,其中中石油收涨3.35%,连续三日上涨。
中原证券张刚认为,市场风格不太可能就此向大盘蓝筹股转换。作为昨天领涨的龙头,中石油2月份将迎来10亿股的首发配售股解禁,此举将制约其继续上行的动力。
尾盘杀跌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两市尾盘个股突然出现大幅杀跌。中粮屯河和上海贝岭等近期强势股均是在最后半小时遭遇大量卖盘,直接被打至跌停。
九鼎德盛认为,随着市场越走越弱,市场的持筹信心已发生明显动摇,盘中非主流品种跌势明显放大,进入加速补跌阶段。而市场中的“八”类个股加速下挫,将更加加重市场的恐慌氛围,预示着市场仍有继续调整的要求,那些前期涨幅较大、而近期走势较为抗跌的个股盘中随时可能出现补跌行情。
昨日市场交投清淡,沪市成交仅769.9亿元,同比萎缩172亿元。分析师表示,虽然这是自去年12月19日以来的又一地量,但此前曾有缩量至500亿元的纪录,因此不排除成交量进一步萎缩的可能。当然缩量也并非坏事,这至少显示出投资者抛售意愿减弱了;从历史形态来看,一旦成交量萎缩到500亿元以下,市场必定会有一波新的反弹,因此等待是当前第一选择。
两年来首破年线
短短的一个月,上证指数急跌近千点,月跌幅达16.69%,创出13年来第二大月跌幅,仅次于2007年11月份18.19%的跌幅。
2008年元月份的首个交易日喜迎开门红,随后几个交易日上证指数虽没有大幅上扬,但仍沿着5日均线稳步上行。1月15日,上证指数跌破5日均线,之后便开始了来势汹涌的杀跌之旅,接连跌破众多均线的支撑。周三盘中沪指击穿年线,创出本轮调整行情以来的新低4330.70点,昨日虽有反复,但最终仍失守年线,收于4383.39点,月跌幅达16.69%。
中原证券张刚表示,元月的市场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外围市场因次贷危机所爆发出来的事件接连不断,引发了投资者对周边市场走势的担忧。其次是国内雪灾天气已致经济损失达326亿元,多家上市公司受雪灾影响停产。再次是新年以来的融资进程有加快迹象,2008年以来,有26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金额达到2233亿元,加剧了市场对于资金供需的担忧。因此余下的三个交易日,年线仍将是多空争夺的重点。
数据显示,至去年底,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为93064亿元,总市值327140亿元。而昨日,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为84369亿元,总市值277853亿元,黑色1月总市值跌去49287亿元。
后市研判
杀跌构筑底部
齐鲁证券顾国荣认为,昨日中石油独撑大盘,使得投资者误读其护盘行为,纷纷离场,从而导致了小市值个股普跌。不过中石油确实已有企稳迹象,其年前最大的利空也将在2月5日解禁之时释放,因此节后仍有可能带领权重股继续展开反攻。但节前最后的三个交易日,由于各方意愿普遍较低,大盘仍将维持其围绕年线的低位震荡走势。
除了中石油企稳外,其他权重股的年报业绩也至关重要。在估值压力得到极大释放的同时,权重股特别是金融股受到美次贷危机的确切影响值,也将在年报中体现。因此,投资者也可进行换仓,放弃前期疯狂炒作且绩差的个股。
顾国荣表示,一旦美降息后的进一步补救措施出台,次贷对于我国各行业的确切影响数值明朗,政府两会后的调控力度出台,权重股极有可能领跑大盘,而中小市值个股也将在一轮短期调整后再次发力,共筑上扬行情。
技术上看,新旗舰中心认为,上证指数两年来首次在年线下方收盘,显示目前市场中期多空双方的分歧较大。不过随着杀跌力量的减弱,上证指数将在年线附近构筑阶段性底部,大幅反攻随时都可能出现,投资者在年线下方不用急于杀跌。即使指数短期还有对中期支撑带的下探考验,也不会影响市场即将出现全面的反攻。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