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收评沪指暴涨8.13% 创单日最大上涨点数
2008年02月04日 0:0 126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
2月4日收盘情况
|
||||||
|
开盘
|
最高
|
最低
|
收盘
|
涨跌%
|
成交额(亿元)
|
|
|
上证指数
|
4415.02
|
4672.21
|
4415.02
|
4672.17
|
8.13
|
1110.04
|
|
深证成指
|
16211.66
|
17043.10
|
16211.66
|
17031.67
|
7.95
|
485.55
|
|
沪市B股
|
299.78
|
319.42
|
299.78
|
319.30
|
7.94
|
5.98
|
|
深市B股
|
645.09
|
681.14
|
645.09
|
681.14
|
6.35
|
5.18
|
从盘面看,个股出现普涨格局,基本没有下跌的板块。石化、钢铁、银行、有色金属等大盘权重股止跌回升,显示主流资金借助消息面在低位介入的迹象。另外,航空、水泥、煤炭、军工、化工化纤、节能环保、食品酿酒、创投概念、农业、参股券商等几十个板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市场人气有所恢复。
整体看,经过前期的暴跌之后,周边市场近期走势稍有转暖,政策面上有利好出台,技术面上有反弹要求,预计短期股指反弹行情仍将持续。操作上,投资者应在控制仓位的基础上,考虑选择短线超跌严重的个股逢低介入。
二、要闻解析
(一)李荣融:雪灾不会影响上市央企业绩 股民不必担心股市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今天表示,尽管这次雪灾使中央企业也遭受不小的损失,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因为能源运输不畅,生产受到影响。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广大股民不必担心。
[简评]:央企大部分规模较大,对雪灾这种短期的影响有较强的修复能力。但对上市公司1季度业绩可能仍有较大的影响。
(二)发改委官员:雪灾不会对经济基本面有重大影响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昨日表示,雪灾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有重大的影响,也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趋势。
[简评]:雪灾反映了我国对突发性灾难的应急能力较薄弱。雪灾对部分上市公司的严重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而灾后重建对一些公司可能意味着机会。
(三)中铝天价入股力拓:尚未触发全面收购要约
一位矿业公司的高层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中铝公司通过Shinning Prospect公司购买的力拓股票,都是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而大部分都是力拓的现有股东,主要是基金公司转让的股权,当天中铝公司提出的60英镑/股的价格比力拓前一天的收盘价溢价21%,而且比力拓在上周五的收盘价56英镑还要高,因此已经属于“天价”入股,自然也受到了一些希望赚取财务收益的基金的青睐。不过,中铝公司目前收购的股份还没有触发全面收购要约。
[简评]:中铝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国家意志。中铝并不谋求全面收购,只是希望参与到这起并购交易中,以尽量拖延时间。
(四)国务院:电煤库存下降趋势已初步扭转
今天下午,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公布了全国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最新进展。目前,电煤库存下降趋势已初步得到扭转。
截止2月2号,全国直供电厂存煤达1767万吨,比前一天增加44万吨,平均可用8天。目前,除西北地区外,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南方区域的电煤库存都比前一天有所回升。
[简评]:在中国,只要是高层关注的,很多看起来很严重的问题都能在短期内解决。
(五)券商融资融券业务2008年将适时试点
同时,继续支持优质证券公司公开发行上市,增强资本实力,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规范运作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开展直接投资、QDII 和金融期货相关业务;规范发展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推进下一阶段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适时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
[简评]:从资本市场结构建设的角度来看,融资融券业务应尽早开展,为将推出的股指期货铺路。
(六)A股迎最残酷大考:1618亿市值5日解禁
半个月来,沪综指跌逾千点,指数更是跌破年线,虽然分析师普遍预计沪综指在跌破年线后将迎来一轮反弹行情,但是,考虑到目前宏观面依然趋紧,以及二、三月均超3500亿元的限售股解禁大潮压力,A股市场的反弹空间不宜过分乐观。
[简评]:目前是弱市,或者说是阶段性熊市,投资者对解禁股比较敏感。较大的解禁压力意味着行情在近2个月不太可能走强。
(七)1月A股存量资金7个月来首降
根据上海证券报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最新一期《股市月度资金报告》,2008年1月份,场内存量资金在股指大幅回落的情况下终结了此前连续6个月的上升势头,月末市场资金回落至1.77万亿,相比12月末减少300亿元。
[简评]:随着指数的下跌,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撤离市场。即使市场日后回暖,场外资金进场积极性也有限。快牛时代已经结束。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