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韦江宏代表建议调整铜精矿进料加工贸易政策

2008年03月17日 0:0 189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本报特派记者 刘京青
(《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3月15日 第2622期)

       “国家取消铜精矿加工贸易政策,对大型铜冶炼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实施境外套期保值业务。”对此,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韦江宏建议,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到铜冶炼企业的具体经营运作情况,尽快调整该项政策。
        韦江宏指出,我国铜矿资源十分紧缺,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为保障正常生产,长期以来,我国铜冶炼企业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铜精矿,不仅确保了生产所需的铜原料供应,同时,在国际铜价高于国内铜价时,及时组织电解铜复出口,有效规避了国际国内铜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国家还鼓励部分企业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其目的就是让这些公司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期货与现货两种营销手段,控制经营风险,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韦江宏介绍说,近两年,国家实施鼓励电解铜进口,限制电解铜出口的政策,导致我国大量进口电解铜,造成国内铜现货市场供应过剩。同时,因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大量采购,伦敦铜价涨势凶猛,而国内铜价受供应过剩的拖累呈现滞涨或缓涨的局面。自2007年4月20日起,国内外铜价差开始转为负价差(国内铜价低于国际铜价),最大时达到-5527元/吨,而随着伦敦铜价的不断上涨,国内外铜价负价差将会越来越大。
        韦江宏分析指出,由于中国是铜精矿净进口大国,进口铜精矿均以LME铜价为作价基础,国家已将进口废铜及铜精矿加工贸易列入禁止类目录,国内电解铜和铜合金的出口暂定税率也由5%上调到15%,虽从2007年1月下调至5%,电解铜仍无法出口,铜冶炼企业只能高价在国际市场采购铜原料,低价在国内市场销售电解铜,原料和产成品作价基础不一致的矛盾无法回避,企业不得不承担国内外铜价负价差带来的风险。
        同时,使得铜冶炼企业的境外套期保值业务无法继续开展,但在国际铜价处在高位时,铜冶炼企业已按国家有关规定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建立了相应的期货头寸,对进口铜原料进行了保值,如果到期无法进行实物交仓而被迫平仓,就面临被逼仓的风险,很容易受制于人,铜冶炼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韦江宏认为,国有大型铜冶炼企业不属于高能耗、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业。国有大型铜冶炼企业从铜精矿到精炼铜平均直接耗电为1154千瓦时/吨,耗能成本也仅占产品价值的1.5%左右,国有大型铜冶炼企业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铜冶炼生产成本控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精炼铜只占很少一部分,对国内影响甚小。我国是铜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80%以上需要靠进口铜原料或精炼铜的方式来满足需求。2007年铜消费量约为470万吨,但是只生产了330万吨,进口精炼铜150万吨;进口铜精矿452万吨;出口精炼铜仅为13万吨,不存在大量出口,因此取消铜精矿加工贸易对限制铜出口意义不大。特别是对电解铜实行出口退税为零并征15%的出口关税后,通过一般贸易方式铜出口已基本停止。因此,我国不会存在铜资源外流问题。
        为此,韦江宏建议,国家主管部门按已被国家授予开展境外铜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资格的铜冶炼企业年进口铜精矿总量的30%核定其进行铜精矿进料加工贸易,以便其及时复出口电解铜赴LME仓库交割,回避因无法进行实物交割而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可完善调节国际国内两个铜市场价差的手段,防止因国际国内两个铜市场被完全隔离,国际市场上一些投机基金利用中国精炼铜不能出口和铜结构性供应不足的机会,恶意炒高国际铜期货价格,使我国的铜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