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2007年,全省全年完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60.8万吨,同比增长13%,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硬质合金、银、锑、铟、铋、氟化盐产量居全国首位,铅、锌、锑、钨、铋精矿产量及黄金、锡产量居全国前列。
但是,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正在不断下降。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下放地方政府管理时,湖南省有色金属产量在全国居第一位,2006年排第三,2007年降至第四。记者通过调研发现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存在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污染严重,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企业在采矿和选矿过程中大量排放矿渣、尾砂和废水,淤塞河道,致使土壤发生沉积污染,治理难度很大。株洲的清水塘地区、水口山铅锌矿和郴州市尤为突出。废弃的废石和尾砂堆积成山,山洪爆发时顺流而下,有的尾矿库甚至出现决堤,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冶炼过程产生大量三废,尤其是一些缺少环保设施的小冶炼企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重金属和废水。此外,不少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处于有害弃置状态,没能进入下游生产程序。湖南大部分有色金属矿藏为多金属共生伴生矿床。过去,企业只是将主要金属选冶出来,一些老矿山老冶炼厂废弃的尾矿、废渣、电解泥中,有价金属含量甚至超过了一些正在开采的低品位矿山,不仅白白损失了有价金属,而且污染环境。初步估算,全省因露天采矿、采矿引起地面塌陷和各种废渣、废石、尾矿堆放等直接破坏、侵占土地800-1000平方公里。虽然近几年有色金属工业企业采取了一些环保措施,但污染依然严重。以株冶二氧化硫污染为例,虽然株冶上了多个脱硫设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二氧化硫污染问题,但仍存在脱硫率低、工艺装备落后、许多炉窑低浓度二氧化硫污染治理难等问题,每年仍然排放2万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工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二是有色金属工业作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具有能源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的特点,资源短缺和需求增长的矛盾尤为突出。
湖南有色金属工业总能耗达700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原料自给率仅为75%,需从省外或国外购进。老矿山资源日益枯竭,铅、锌、锑、锡、钨可开采年限仅分别为10、9、6.5、7和65年。地质勘查投入少,没有形成新的资源贮备。无序开采、全民采矿、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乱采滥挖,资源遭到严重浪费与破坏。企业一方面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另一方面对资源利用又不够充分,金属回收水平、能耗水平、二次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例如,某企业采用挥发窑处理锌浸出渣,每年产出约20万吨挥发窑渣,这些渣中约含铜约1.5~2%,含锌3~7%,含金0.5~1.0克/吨,含银200~300克/吨,含铟300克/吨左右,含铁约30~40%,即约有3000吨铜,约40~60吨的银,约200公斤的金,约6000~14000吨锌。这种窑渣依靠传统工艺很难进行回收处理,目前只是贱卖或堆存处理,造成资源浪费。要缓解资源短缺压力,只能依靠循环经济产业模式,通过工艺和装备升级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综合回收水平,降低消耗水平。
三是湖南有色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首先是资本结构不合理。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投融资渠道不宽,长期以来依靠银行贷款,上市公司仅有三家。战略投资引进少,与央企对接力度小。其次是产业链普遍短小,未形成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没有发挥工业区产业集群优势。铅锌产业链短,做到合金,铅70%做蓄电池,锌60%用于钢铁防腐。硬质合金加工大多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再次是有色深加工比例低。金属材料深度开发和由此衍生的下游产业及其高附加值大部分流向省外或国外。如湖南每年产锡过万吨,却没有锡金属加工产业。浙江义乌购进锡锭制造出2000多种产品,产值近百亿元。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全省有色工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6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2家,过百亿元企业就只有2家。有色企业遍布全省,产业布局过于分散。资源制约与环境质量的外部压力,以及“三高”的工艺装备现状,决定了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节能减排从源头抓起的思想,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有色金属工业,才能实现湖南有色的可持续发展。
一、湖南有色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改变“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实行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已经具备了一些好的条件。
(一)国家三个层次试点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并在全国开展试点。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得到了国家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株冶已进入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单位,并且已经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汨罗、永兴和株洲清水塘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准,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二)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湖南有色工业是湖南的支柱产业,有一批优势企业在全国很有影响,如株冶、株硬、水口山、锡矿山等。产业基础良好,为资源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提供了条件。几年来,湖南有色金属工业系统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两带”、“两都”、“四园”格局。“两带”即:“长株”铅锌钨钼铜铝深加工、新材料、矿山设备制造产业聚集带,“柿永”锡、铋、稀贵金属材料产业聚集带;“两都”即:锡矿山“世界锑都”,永兴“中国银都”;“四园”即:株洲钻石工业园,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衡东大浦废铜利用加工园,汨罗市再生资源工业园。
(三)循环经济建设起点早株冶、汨罗等都制定了各自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并正在陆续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汩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发展再生有色金属,形成了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涵盖再生资源各个门类的回收网络和再利用体系。2006年废旧物资回收交易超过100万吨,其中再生铜12万吨、再生铝15万吨。同时,延伸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以汨罗市2006年年生产再生铜12万吨计算,相当于46家日处理1000吨矿石的大型铜矿的生产量,等于少耗用648万吨标准煤,也避免1608万吨铜尾矿和4.32万吨硫的产生。这既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又实现了降本增效,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四)区域合作空间和企业内部循环余地均较大区域企业有较大关联度,产业循环合作潜力较大。如株冶烟气送株化制酸,硫磺送智成生产保险粉。株化黄铁矿烧渣送株冶炼铅,电石泥送株冶废水处理、电厂脱硫和生产水泥。电厂粉煤灰可用于建材行业。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利用余地较大。如株冶属铅锌联合冶炼加工企业,铅冶炼工艺流程为:铅矿→配料→鼓风烧结→鼓风炉熔炼→粗铅,烧结烟气利用托普索技术制酸。锌冶炼工艺流程为:沸腾焙烧→湿法浸出→净液→电解→熔铸,含锌20%的渣料采取传统的挥发窑烟气回收Zn、Pb、A克、In等,焙烧烟气送相邻化工厂制酸。稀贵回收系统回收Au、Ag、In、Cd等15种元素,全公司废水在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这种联合冶炼企业的优势就在于资源的综合回收,是单一冶炼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五)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技术日趋成熟最近十年来,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技术发展迅速,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日趋成熟,比如铅冶炼的基夫赛特法、QSL法、AUSME吨法、ISA法、SKS法、KALDO法,锌冶炼的氧压浸出工艺和富氧直接浸出工艺,挥发窑渣综合利用技术,低浓度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生物法处理废水技术等等。这为湖南有色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融资环境有了好转近几年来,湖南有色金属系统共有4批次19户企业2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目前已终结19个项目。这28个项目涉及职工8.9万人,全部破产终结后每年可消灭亏损源3亿元。川口钨矿、香花岭锡矿、汝城钨矿、湘东钨矿、衡阳冶机等企业进行重组后,显示了较大活力,成为当地经济的亮点。中钢集团承诺在2年内投入5亿元支持衡机重组企业。民营资本进入有色行业,带动了湖南有色工业的大发展,拓宽了湖南有色发展的思路。湖南有色控股集团以赴香港上市为突破口,在作好加大现有企业技改投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工作的同时,进行资本运作,整合资源,兼并收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重组自贡、收购堪帕斯、参股杜达、开发郴州等。
二、湖南有色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加快做好项目落实工作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是基础。在项目选择上一定要慎重选择那些节能降耗减排效果显著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议湖南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对项目进行研究分类,统一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年年有项目实施,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和沟通,及时掌握项目申报信息,配合做好申报工作。只要扎扎实实地把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好了,就能得到国家和湖南省支持,就能取得节能减排的显著成效。
(二)循环经济必须由政府强力主导虽然循环经济建设主体是企业,但要搞好湖南有色金属行业的循环经济建设,关键还在政府的强力主导。靠单个企业去打拼,是难以搞好产业和区域循环的。
首先,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把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大事来抓,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明确责任,逐级落实。
第二,政府应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鼓励企业间进行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共享程度。
第三,政府应加大对有色金属资源的管理力度,强化资源整合,做到“一矿一主,小矿向大矿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第四,政府应加强对废旧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市场和生产的管理。
第五,政府应加强对各企业项目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
第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第八,政府应落实相关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把国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费收缴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试点清洁生产工作启动和污染治理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税收减免等有关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三)循环经济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循环经济是一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但要着眼于经济。实施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经济,需要技术、投资、还有运行成本,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在实施、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发展经济仍是主导性的,必须充分重视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找到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靠的技术与装备。只要有技术方案,节能减排就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着力调整结构和布局延伸产业链,发展有色环保产业和有色技术产业。优先发展有色深加工,发展铜铝加工材、硬质合金刀具、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材料、有色工业装备等产业,大力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积极发展钨、锑、锡、铟、铋等小金属产业,适当发展铅锌产业。在资源上,要使小矿向大矿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合理布局有色金属产业。
(五)加大试点单位的示范推动作用试点单位要率先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重点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六)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从企业的角度看,要解决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势必注重科技创新,突破企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企业应随时追踪国家科技扶持政策方向,争取国家科技计划资金的支持,以促进节能减排,推行循环利用不断深化。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发二次资源拆解分离技术、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冶金技术、二次资源稀贵金属回收技术、各种废渣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有色冶金废渣资源化技术、资源循环过程中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自动控制及检测技术等,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七)完善投资融资机制建立与完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采取多种融资形式如租赁经营、金融债券、股票上市等,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污水处理、区域生态环境与特色资源保护、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处理、物流集散等项目的资金筹集引向社会化、市场化;进一步开放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投资市场,引进外资与技术,进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鼓励外资、国内企业、私人资本投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保障投资者的权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以及自然资源保护项目;开展区域环境容量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许可量的市场交易制度,实行排污许可量的有偿转让,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八)倡导源头控制近几年,有色工业企业大都进行的是末端治理,是在还历史老帐,加重了企业负担。必须改变发展思路,用大手笔,花大力气,进行源头控制,采用节能的、绿色的、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提升我们的传统产业,才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道。
(九)妥善治理沉积污染由于历史沉积,株洲清水塘及其周边地区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和水塘底泥污染严重,渣场堆积成山,治理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到不欠新帐,阻断污染源,不再增加新的沉积污染,利用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功能,逐步消除污染影响。第二,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要积极治理历史沉积污染,开展渣山资源化利用、地下水净化处理、河流和水塘清淤改道平整、建设生态净化系统等。第三,对确实不能恢复的土地,必须积极争取政策进行土地用途置换,妥善安置居民和村民。(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