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单纯提供煤炭的煤炭工业经济之路,又走过了煤电生产为主的能源工业经济之路,曾经以煤炭储量丰富而自居的年轻的工业城市石嘴山,当她步入以能源生产和高耗能产业为主的能源重化工经济阶段时,这座50多年来累计生产煤炭4.89亿吨,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产值2000多亿元,上缴利税200多亿元的“煤城”,如今正面临着煤炭实际可采储量仅为3.6亿吨的残酷现实。这个现实也成为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石嘴山城市发展之痛。痛定思痛,石嘴山市的几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主动出击,四处奔走,一次次地为这个年轻的城市寻找着新的出路……
自2002年以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就极富远见地确立了“自力更生、产业带动、科技支撑、依托龙头、走向市场”的经济转型基本方针,确立了我市以产业转型引领经济转型的方向,并适时启动了我市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一方面改造提升煤炭、电力、冶金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在培育壮大新材料、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新特色产业。截至2007年底,改造和培育的新型特色产业为全市实现增加值28.8亿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正在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发展契机。
2008年3月25日,从石嘴山市发改委传来消息,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这意味着我市将充分享受《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一是连续四年得到国家用于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贷款贴息等方面一定数额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二是通过建立长效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解决资源开发后的矿区治理、矿工安置及经济转型等突出问题;三是可以获得国家培育新兴接替产业的引导资金和专项贷款支持;四是在就业解困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上国家也将给予一定的支持;五是国家还将安排专项资金对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给予支持;六是国家将对资源枯竭城市下放资源勘察权和矿业权,延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时间。
资源枯竭并没有“终结”石嘴山的发展,反而还为我市经济转型赢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与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成功对接,我市初步制定了《资源枯竭城市石嘴山经济转型工作方案》,并结合国家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确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此实现经济转型政策、接续替代产业缓和新兴产业项目、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对接争取。在争取资金和政策的同时,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切入点,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对外开放提升经济转型,先后引进了西部聚氯乙烯公司年产50万吨PVC、江苏阳光年产1500吨多晶硅、新加坡凯发集团年产3000万吨L-乳酸等项目,以此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经济转型是每一个资源枯竭城市所要面临的问题,工业是石嘴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在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连续四年将得到国家一定数额的财力性转移支付,重点用于完善社会保障……”这一优惠政策的指引下,我市以“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为重点,投入资金,开辟多种就业岗位,积极推动全市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健实施经济转型。特别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公助教育工作中,我市建成了宁夏理工学院,并扶持西北煤机高级技工学校等优质职业学校作品牌,以职业教育促就业。五年间,我市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同时,还通过扩大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在宁夏率先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经济转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培育发展的接续替代产业效益正在一步步显现,在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石嘴山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按照国家制定的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的总体工作目标,今后石嘴山在经济转型中,将加快对钢铁生产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增强优质活性炭等接续产业的发展后劲,加快对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金属镁等新型产业的培育,以此加快全市经济转型工作步伐。”采访中,石嘴山市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我市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市已经完成了《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规划》的编制工作,经济转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赋予了石嘴山市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相信在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一定能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走出资源枯竭的困境,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石嘴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