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银市委转型工作《指导意见》诠释之三

2008年05月08日 0:0 18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媒体5月7日消息 《中共白银市委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工作重点。要实现转型目标,就要紧紧扭住转型重点,狠抓落实。
  经济转型的重点是:培育“八大支柱产业”,建立“五大产业基地”。就是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进一步做强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产业。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农产品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物流仓储等基地。
  经济转型是城市转型的根本,而培育和发展多元支柱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早在2005年,市委、市政府就深入分析过经济转型的比较优势和不利因素,深化了市情认识,选择确定了重点培育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国务院38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资源型城市培育壮大接续产业,这为我们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作为转型的根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坚持传统产业与接续产业的有机统一,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做强产业,做大基地。在培育“八大支柱产业”上,要坚持以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着眼培育强势产业,选择好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快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在建设“五大基地”上,要从白银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出发,以白银公司、银光公司、靖煤公司、靖电公司和稀土公司为龙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出做大产业规模这个关键点,加快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和物流仓储基地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社会转型的重点是:解决民生“七件事”。就是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物价、住房等民生问题。
  民生是和谐之本,而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国务院38号文件指出,转型要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城乡基础设施欠账多,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在城市转型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改善民生为转型的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好民生“七件事”。对民生“七件事”,要在转型工作中统筹考虑、综合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属于争取项目的,要凝练成系列化项目,分行业将项目打捆上报;属于争取优惠政策和补助资金的,要吃透国家政策精神,专题上报争取补助的文件,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转型的成果。
  生态转型的重点是: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就是加快建设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城乡安全饮水工程、新型能源建设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安全的水、用上清洁的能源、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而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环境生态是一个重要指标。我市生态环境本来就非常脆弱,加之保护力度不够,从而使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安全的水、用上清洁的能源、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成了难事。“四大民心工程”是群众所需,群众所盼,因此在生态转型上要进一步加快民心工程建设速度,让城乡居民早日受益。国务院38号文件有关生态建设的内容有20多条,是有史以来在生态建设上出台支持政策最多的文件之一。我们要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工程,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要不断扩大“四大民心工程”覆盖面。要对“四大民心工程”进行扩面提质,在抓好现有工作落实的同时,不断充实和增加新的建设内容。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借助转型这一历史机遇,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文化转型的重点是: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的文化品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文化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影响力的一种城市状态,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需要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坚持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进,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标志。我市是一个工业城市,文化转型就要坚持把打造城市精神作为转型的动力,立足于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努力建设文明开放、和谐发展的新白银。
  总之,经济转型是根本,社会、生态、文化转型是保证。只有在加快经济转型、建立起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的基础上,才能带动社会、生态、文化转型;而社会、生态、文化转型的同步推进,又可以对经济转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只有深刻理解转型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才能创造白银更加美好的明天。(白银日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