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浅析高油价对有色金属的影响

2008年07月29日 17:0 29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本网讯 (柳州华锡集团  林广材)
  3、投资不足,生产成本上升,产能增长有限,供需失衡是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纵观石油发展史,自1980年代以来,世界油价维持在较低水平,石油输出国及其国家能源部门的回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使得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这正是目前产能不足,市场供应紧张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未来十年的需求,资本支出需要更多。按照高盛公司的研究,石油工业需要在2013年以前更换所有现有成本日益增加的陈旧设备来满足石油的需求,为此需要在未来10年投资2万亿美元,石油市场投资的长周期意味着石油供应紧张最早也要到2010年才有可能缓解。资本支出大大增加,稀释了石油公司的资本回报,由于高税收和高投入,为了获得与1990年代相同的回报率,各产油国均需要提高油价。
  OPEC国家为了保持财政平衡,也需要高油价,委内瑞拉需要60美元/桶才能维持财政平衡,主要出口国沙特需要40美元/桶才能维持财政平衡。

  4、石油存货与战略储备的增加助推油价的上涨。
  从商业库存来看,2004年的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2005年有所提高,尤其是原油库存增加较多,但成品油,尤其是汽油库存下降比较多。在战略储备方面,美国提高了战略储备标准,中国已经着手建立战略储备,第一批油库于2006年底完工并开始进油库存,这些因素给油价带来较大的压力。
  强劲的需求已经接近供应的极限,OPEC已经缺乏足够的增产能力,这一点从市场对OPEC增产的反应就能看出来了,尽管OPEC一再提高生产限额,但油价却不断创出了新高。

  5、非市场因素对油价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非市场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中东局势,美英是否考虑从伊拉克撤军以及撤军的时间表(美国因巨额债务开支、民众意愿等因素会使新政府必须考虑撤军问题)、西方国家对伊朗核武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态度、巴以和谈的进展,俄罗斯局势,委内瑞拉的政权更迭、工人罢工,尼日利亚的工人罢工,西方国家对朝鲜核武问题以及是否从恐怖国家名单上删除,以及飓风、中国的雪灾和震灾以及大规模的灾后重建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上任何不利情况出现都会引起油价再度上涨。

  6、石油资本、金融资本、对冲基金大幅炒作原油期货是油价上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之前,谁也难以想到,当时每桶20多美元的石油,到2008年7月11日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原油已经被炒作到每桶147多美元,上涨6倍多,近日有所回落也不在每桶123多美元。究其原因,石油的供求关系并不是首要原因,现在的油荒完全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油荒是供应出了问题,是有钱买不到石油,现在是人为炒作因素很大,有钱还是可以买到石油的,全世界的石油供需还是基本平衡的,只不过价格高了很多而已。
  布什政府举国家之力攻打伊拉克,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全美国人,而是当年支持布什上台的强有力的财团,其中就有布什家族的大石油公司,国家出面攻打伊拉克,巨额借债,美元大幅贬值,他们的大财团则狂炒石油和黄金,大发其财,有资料说明布什家族的大石油公司在石油期货上所赚取的巨额利润要以数百亿甚至数仟亿来计算。
  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早在三年前就预测油价将出现“超级涨升”,从他发出警告当时,油价从55美元攀升,很快创下122美元以上的新高,今年5月7日,高盛这位分析大师又发出警告,在未来两年中,原油价格可能飙升至每桶150至200美元,今年7月11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创下147.27美元/桶,正一步步向着这一目标迈进。
  从资本市场的内在运行逻辑看,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时候,华尔街的资本收益必然受到打击,但资本固有的升值欲望不可能不把投资锁定到另外的目标。从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一位交易员的说油价要涨到100美元,油价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足见资本对于石油的力量何等重大!在美国弱势美元短期难以逆转的情况下,石油等大宗商品(包括有色金属)金融化已经不可避免。有资料显示,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对外公布投机交易已占美国原油期货合约交易的70%多。2007年原油期货回报率高达178%,原油期货成为资本增值最好场所,押注者越来越多,最后高达2500亿美元涌进了原油期货市场,让油价不高不行。
  事实上,在一些国家,需求呈现下降的趋势。美国商品期货公司Sempra Metals统计显示,美国人在2008年1月份的汽油消费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耐人寻味的是,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世界原油期货价格开始了陡直上升的行情。而在这段时间里,世界石油剩余产能已从几年前每天150万桶上升到每天300万桶。有分析人士称,需求在减少,供给在增加,而油价在猛烈攀升,高盛们的预测不攻自破。(待续)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