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张铜的梦魇 70天飞速坠落真相

2008年09月12日 15:30 50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证券日报在6月中旬率先揭露高新张铜的财务问题后,高新张铜便引起了监管层和投资者的注意,从那时起到9月初的70天时间里,高新张铜总经理被警方监视居住,高新张铜也成为中小板首支ST股。


  据证券日报9月12日消息 “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能得到赔偿吗?”电话里一位女股民的声音十分焦虑,她的手里还攥着为数不小的一家名叫ST张铜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从春天到秋天,曾是张家港当地明星企业的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现ST张铜)的鲜亮外壳正在被层层剥落。在江苏张家港市的高新张铜所在地,随着公安局、证监局和证券交易所等介入的,还有蜂拥而来的各路媒体记者。
  6月30日,高新张铜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7月12日,公司公告原总经理郭照相被张家港市公安局依法立案并监视居住;
  8月26日,因违规,高新张铜及其高管遭深交所处分;
  9月1日,高新张铜成为中小板首支ST股,更名为“ST张铜”;
  飞速的坠落。从3月到9月,高新张铜的股价一路从每股10元左右跌至3元以下。对于手里攥着ST张铜股票的投资者来说,事情到了这一地步,他们唯有希望调查进度能够快一点,更快一点。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开始着手民事诉赔,只等“行政处罚”这一东风。

业绩变脸下隐藏的“冰山”
  “中国高新去年12月就介入调查了。”事后有知情人士表示,正因为如此,郭照相辞去了公司总经理一职。
  不过,事情最初浮上水面引起公众注意,还是始发于今年四月末公布的高新张铜2007年度年报。
  按照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的要求和一般程序,2008年2月28日,高新张铜曾发布2007年度业绩快报,称2007年度公司净利润为0.44亿元,每股收益0.11元。次日,高新张铜股价爬升,收盘于12.02元,此后的日子里股价一路攀高。
  在事发后接二连三的投诉电话中,有不少高新张铜的股民颇为气愤地表示,自己当初正是因为这些公开披露的信息而十分看好高新张铜,因此先后买入大量该公司的股票。
  然而,很快满怀期待的散户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意想不到的冲击。在公布盈利业绩快报一个多月后的4月28日,高新张铜却突然公告称此前业绩快报核算不准确,预计公司2007年亏损1.5亿—1.9亿元左右。第二天,高新高铜发布年报,宣称公司2007年度亏损为1.82亿元,与二月份发布的业绩快报利润数据相比,缩水2.26亿元。自此,高新张铜的股价开始一路狂跌。
  而至于业绩快报中的4400多万的利润到年报中亏损1.82亿多,高达2.26亿的巨大的业绩“沟壑”是如何造成的这一问题,最初高新张铜方面的解释颇有几分“轻描淡写”,或者说寄希望于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中将事情抹平。
  此时,大量的质问的帖子开始充斥于网上各大股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也开始日渐成熟与专业,特别是他们之中有包括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内的专业人士。对于他们来说,高新张铜给出的解释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很快,一封向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举报高新张铜的匿名信也发到了媒体邮箱和张贴到各大股吧。
  “不要割肉,联合起来控告高新张铜”。撰写举报信的这位自称资深注册会计师的投资者呼吁分散的小投资者能够团结起来。
  随后,本报首发《高新张铜高管高价位减持调查》一文,记者也将高新张铜相关公开数据资料递交给一些财务会计专家进行咨询,大部分专家表示,这种情况很异常。
  针对高新张铜列出的五条理由,中央财经大学一位会计学专家对其逐条进行了批驳(见本报《高新张铜被立案调查 董事长认为财务制度暂没问题》一文),并尖锐地指出:“解释很可笑,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这种核算技术和管理上的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差异。所以很大可能性上是人为的。”
  不过,面对外界越来越大的质疑声音,时任公司董事长的李敬华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仍然坚持表示:“我们公司财务制度暂时没什么问题。我们的业绩预告,原来就是一个预计,只能说我们预计的情况没有达到,但本身并没有问题。”

前老总身陷“泥潭”
  “他(郭照相)口碑蛮好的,也为企业发展做出了努力,是有才能的。”张家港杨舍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以前还是可以的,据说坏在他老婆身上。”当地四处流传着类似传言。
  郭照相——高新张铜前董事兼总经理,自事发之初,就一直处于事件的漩涡中心。
  最初引起媒体注意的是,是他颇为蹊跷的股票减持和辞职而去的时间。
  盈利业绩快报公布数日后的3月11日,高新张铜公告称,第三大股东总经理郭照相在限售股可流通后(2007年10月解禁)四次卖出224.55万股,占高新张铜股份总额的0.56%。其中,最近两次卖出为3月6日与7日,共计1,120,900股,占高新张铜股份总额的0.28%,出售的价格区间为12.07元/股至12.57元/股。取价格区间平均数12.32元,可推算出单这两次减持中,郭照相就约套现了1380万左右现金。
  随后,巨额亏损年报公布。再后十数日,5月8日,郭照相辞职,这一天高新张铜收盘价为8.25元,与其抛售股票时的最高价12.57元/股相比,股价已整整下跌了52%。
  这样的巧合,不得不让人怀疑高新张铜是否存在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的问题,要求对上市公司进行审查的投诉信件也被寄往相关监管部门和各大媒体。
  一个多月后,事件有了新发展。先是6月30日,高新张铜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随后的7月12日,公司公告原总经理郭照相被张家港市公安局依法监视居住。
  顶着夏日炎炎的烈日,来到张家港的官方调查人员和各路媒体络绎不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工业新区的高新张铜厂区的萧瑟。
  随着调查的深入与多方信息的综合,郭照相其人及其在高新张铜的“前世今生”也渐渐开始轮廓清晰。
  现年55岁的郭照相由仕途下商海,曾历任张家港市杨舍镇党委副书记、杨舍镇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张铜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高新张铜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头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耀眼光环,是当地人眼中的能人。
  如果说高新张铜成由郭照相,那么可以说败也这位能人,正是其与妻子、亲友之间涉足的复杂内部交易让公司财务乱象丛生。
  郭照相妻子陈菊英,是一家全称为张家港市保税区大华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经营范围涉及铜管材及机械压力机生产。据知情人士透露,郭照相曾指示高新张铜业务进出照顾其妻的公司,并经常不走程序地向大华机电拆借巨额流动资金。
  此外据悉,郭的亲友郭汝平、郭汝忠亮兄弟则在上市公司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中郭汝平任监事、总经理助理职务。亦有媒体称,郭照相的小舅子、兄弟均有自己的公司,并与高新张铜多有业务往来。
  两个多月过去了,调查是否有进展,郭照相的目前处境如何呢?9月10日,记者也致电张家港市公安局,一位宣传处人士表示专案组的调查仍在进行中,但按照规定,调查期间一般不对外公布案情。

濒临破产边缘
  郭照相抽身而去,却留给高新张铜一个千疮百孔,难以收拾的摊子。欠债的与逼债的,让这家上市公司正陷入窘境。
  每天到高新张铜讨债的人络绎不绝,包括银行、供货商、诸多客户及讨薪工人,工作人员疲于接待,保安们则忙着尽可能把这些债主们拒之门外。
  不过,能拒之门外却免不了对簿公堂。8月30日,高新张铜披露重大诉讼事项:兴业银行无锡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张家港支行等13家银行起诉高新张铜借款合同纠纷。巨额的债务对于高新张铜来说是“愁上添愁”,公司表示相关诉讼直接导致公司资金流转不畅,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产销量有较大幅度降低。除了上述银行,据了解,当地法院还有其他起诉高新张铜的案件100余起。
  而与银行“交恶”的另一大问题是,银行账号被封之后,公司就连水电费都难以缴纳,生产所需的正常资金流转自然难上加难。
  9月10日,当地一家贷款给高新张铜的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由当地银监局牵头,包括几家债权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来协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具体的情况不方便透露。”她说。
  在被逼债的同时,高新张铜却又同时有大笔款项难以收回。7月9日,高新张铜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江苏张铜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张家港市新天宏铜业有限公司、沐阳凯尔顿铜制品有限公司、江苏大华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大华铜业有限公司因业务及资金往来等原因,截止2008年6月29日,形成其他应收款合计为2.533亿元,并存在不能全额收回的风险。
  如公司不能完全顺利收回上述其他应收款,将进一步增加公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进而对公司的未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这显然是“雪上加霜”。
  而关于高新张铜恐怕要破产的传言也迅速流传了开来。8月30日,高新张铜一度遭到推迟的半年报得以公布。根据中报,2008年上半年,高新张铜亏损额达9517万元。公司表示,原材料电解铜价格持续波动、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持续升值,都是导致上半年亏损的原因。情况显然不容乐观。
  但是,作为张家港市目前四家上市公司之一,高新张铜这个壳资源自然为当地政府所重视,而其第一大股东中国高新自然也不愿轻易放弃。多方出手,这场拯救行动又能否成功呢?
  不过,高新张铜的高管们恐怕要先面对投资者的质问了。9月5日,高新张铜公告,公司将在9月12日举行致歉说明会,就因公司在年度业绩快报中披露2007年度未经审计的归属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经审计数据存在重大差异受到深交所处分事项向广大投资者公开致歉。
  至于散户的态度,用时髦的话讲,更多的是“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嘛?”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