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钻石商封矿 预计09年价格跌幅更甚

2009年02月26日 8:58 46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据英国《金融时报》2月23日报道,随着钻石销量锐减,世界最大的钻石生产商戴比尔斯于今年初冻结了在博茨瓦纳的生产,封存了全球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一些钻石矿。
  对于“封矿”的原因,戴比尔斯博茨瓦纳业务行政总裁希拉·卡马(Sheila Khama)对媒体直言不讳:“东西卖不掉,我们为何要生产?”
  安特卫普国际钻石中心越来越多“卖不掉”的钻石,令戴比尔斯的“封矿”举动顺理成章。该中心是世界最大的钻石贸易中心,其公司事务首席长官菲利普·克拉斯无奈地解释:“当人们推敲其购物清单时,第一个就会勾掉它(钻石),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
  随需求一同下降的还有钻石价格。根据钻石价格指数Polished Prices.com的数据显示,去年8月至年底,切割钻石价格下跌30%,未切割天然钻石价格由每克拉平均2500美元跌至1400美元,跌幅达44%,预计2009年跌幅更甚。
  情况的严重性得到戴比尔斯总经理庞尼(Gareth Penny)的承认,他在公司2008年度业绩发布视频里表示:“市场的糟糕情况是由资金的流动性造成,我们产品的受关注程度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
  四季度销售额仅为0.44亿美元
  2月25日,戴比尔斯总部行政外事部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去年前九个月,DTC(戴比尔斯旗下专业钻坯分销及推广机构)粗钻需求持续上涨,成交价格较高,进入四季度,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粗钻销售量大幅下滑。
  四季度的糟糕表现明显稀释了戴比尔斯全年业绩。行政外事部在邮件中表示,2008年公司的总销售额较2007年只是“略有上升”。
  戴比尔斯2月20日发布的2008年度财务报告可以说明这一点。财报显示,2008年,公司销售额为68.88亿美元,比2007年的68.26亿美元仅增长1%;而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7%,达68.4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戴比尔斯四季度销售额仅为0.44亿美元。此外,未计利息、税项及摊销前的利润(EBITDA)为12.22亿美元,与上年12.16亿美元基本持平。
  庞尼在一份声明中解释公司四季度面临的处境:“全球经济危机对钻石零售、加工中心的资金流动和钻石需求影响严重,由此会影响公司粗钻的销售。”
  美国一向是钻石最大买家,购买量占全球40%至50%,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安特卫普钻石中心预计,2009年北美对钻石的需求量会减少15%,欧洲减少10%,日本也会下跌5%。
  为应对需求下滑,庞尼还提出了一个备受行业关注的计划:大幅减产。他强调,“戴比尔斯是业内最早做出这个行动的公司。”
  早在今年1月,戴比尔斯就公布,直至4月为止,供应给客户的原钻石将会减半,并正和工会商议可能的裁员措施。
  实际上,戴比尔斯在去年第三季度就开始减少投入市场的原钻产量。财报显示,戴比尔斯去年三季度产量同比下降4.3%,为1311.1万克拉;四季度产量1230万克拉,比第三季度的1311万克拉继续下降6%,而2008年全年钻石产量4810万克拉,而2007年产量为5110万克拉,同比下降5.9%。
  与销售额相比,现金流状况受到的影响更大。去年,戴比尔斯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为7亿美元,较2007年的8.44亿美元下降17%。
  利润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2008年,公司净利润从2007年的40.6亿美元下降到35.5亿美元,同比下降12.56%。戴比尔斯行政外事部给记者的解释是,除了销售下滑导致财务成本上升,还受美元走强和公司偿还债务的影响。
  戴比尔斯的同行日子一样不好过。珠宝公司蒂芬妮(Tiffany)去年11月至12月购物季的销售萎缩21%,知名珠宝品牌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上月也表示面临20年来最惨的市场情势,并声称“目前看不到任何乐观的理由”。
  苦日子似乎才刚开始。一份关于戴比尔斯今年1月市场表现的数据被媒体广泛转载,“戴比尔斯1月份的毛坯钻销售额为1亿美元,而2008年1月为6亿美元,同比下降83%。”
  庞尼预料今年情势仍非常具有“挑战性”,钻石需求可能在2010年圣诞节左右复苏。


  强化资源垄断
  庞尼在出席去年11月安特卫普国际钻石峰会时曾表示:“10%的需求下降还不算末日来临,钻石的价格正在修正。”
  庞尼的底气在于戴比尔斯的王牌——钻石的稀缺性。“不要忘记,我们经营的不是普通商品,我们经营的是一种越来越稀少并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戴比尔斯用了约一百年时间来控制钻石的供应量以操纵市场。经济学家谢国忠说:“除了钻石卡特尔戴比尔斯,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产业可以成功地实现垄断。”
  19世纪至20世纪,由于全球的钻石开采主要集中在南非,戴比尔斯在19世纪末购买了南非所有的钻矿,几乎完全控制钻石在市场上的流量,其将钻石交给位于伦敦的中央交易组织来决定钻石的销售价格。20世纪80年代,全球90%左右的钻坯都是由戴比尔斯下属的中央销售组织(CSO)所销售。
  然而,随着全球各地发现钻矿数量的增加,南非钻矿开采量占全球的比重慢慢跌至11%。此时,戴比尔斯已经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进行全面收购,而1991年至1995年间,美国、俄罗斯等国司法当局控其有违反垄断法嫌疑一事也使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戴比尔斯的股权结构也进一步分化。目前,公司45%股份为英美公司(Anglo American)持有,40%为欧本海默(Oppenheimer)家族持有,剩余15%股份为非洲波札那共和国政府持有。
  在此情况下,戴比尔斯开始由“行业监护人”向“最佳供应商”转变。庞尼把戴比尔斯定位为“需求导向型企业”,他在声明中表示:“目前戴比尔斯占全球钻石市场的40%,公司主要通过拥有全球庞大客户群的钻石交易公司和数百家小型公司的招标流程来出售产品。”
  从90%到40%,戴比尔斯在资源上的垄断程度似乎严重下降,但戴比尔斯对钻石资源的控制力度却从未放松过。
  一位曾在DTC工作的资深员工刘博士表示:“戴比尔斯近年一直在选择性地寻找优质资源,并在获取资源上从不手软,但形式上有改变,不像过去那样全部纳入囊中。一方面,戴比尔斯积极与各地开采者建立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加紧收购全球其他钻矿。”
  财报显示,2008年,戴比尔斯在加拿大Snap Lake矿和Victor矿开采量达160万克拉,而2007年仅8.1万克拉。Snap Lake矿和Victor矿均为戴比尔斯于2005年新收购的钻矿,前者于去年年初投产,后者于去年第二季度动工。此外,位于南非的Voorspoed矿已动工,该矿原计划于今年11月运行。
  戴比尔斯还将触角伸向人造钻石。去年,戴比尔斯控股60%的Element Six公司(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商)销售总额达5亿美元,和2007年相比,内生增长(organic growth)达25%。
  收益为王
  然而,对于戴比尔斯来说,以需求为核心的战略转变颇具颠覆性,因为此前,市场人士估计,戴比尔斯的战略转变估计将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步得到反映。
  戴比尔斯出售矿权和削减客户数量的行为,表明公司已从控制钻石的供应转向关注收益率。
  去年9月,戴比尔斯完成了其南非的Cullinan矿的出让,并将坦桑尼亚的Williamson钻石业务出售给了佩特拉钻石公司,基本完成了其从非盈利资产撤资的两年计划。
  同时,戴比尔斯的销售单位DTC 将其伦敦、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加拿大的基本客户,从93家削减为79家。
  戴比尔斯还将重点放在其产权销售上。去年9月,戴比尔斯推出了其“DTC特许商业计划”,并将该项目授予4家前配售商。
  曾参与该项目的刘博士表示:“这一计划实际上拓展了戴比尔斯的钻石产业链,因为珠宝零售商和非配售商可以与公司合作推广品牌。”
  庞尼在今年1月份的看货会上呼吁配售商联合行动,“你们要承担起责任,来用创新的市场推广项目和产品,寻找和开拓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和新兴市场,如结婚和订婚戒指将是在整个经济周期中都很有活性的产品。”
  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运营主管狄尔特·哈根为公司放弃手中的部分资源提供了一定解释,“我们要集中那些能带来预期回报的资产,进行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定位。”他还对《金融时报》评价公司的计划是“双赢方案”,“我们对能带来回报的资产资源进行筛选,股东们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又是一个极具依赖性的机构,我们也给其他公司由小到大的成长机会,很明显,这样做对整个行业有利。”
  庞尼此前所表示的“市场的糟糕情况是由资金的流动性造成”,似乎为戴比尔斯向其母公司英美公司及其它股东贷款5亿美元埋下了伏笔。
  在2月20日公布去年年度财务数据的视频中,庞尼表示:“这是保持公司盈利的明智之举。”而英美公司方面也对外预测,这次借款之后,戴比尔斯应该不需要额外注资。
  但不管戴比尔斯做出了哪些战略改革,需求才是利润之母。对此,戴比尔斯方面在2008年财报中预测:“最近的市场研究表明,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者依然渴望购买钻石,随着经济好转,钻石的长远供应将会得到保证,这将给未来钻石价格上涨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wanda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