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生存困境 如何突出重围华丽变身

2014年09月19日 10:21 81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不好端”的饭碗
  李老板是珠三角地区一家制衣加工厂的企业主,有工人300多名。从1979年开始,外贸经营权逐步下放到地方省级外贸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1987年,外贸公司开始实施承包制改革,地方公司和总公司脱钩。1991年开始,外贸企业全面实现自负盈亏。1994年,中国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提出在外贸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李老板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了他的外贸生涯。
  2004年,中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2005年1月1日,中国取消了纺织品出口配额。政策一放开,各种大大小小的外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撤掉市场准入门槛对民企来说是好事,人人都可以做外贸了,出现了普遍竞争。但一下子全部放开也带来了中国外贸低价竞争,模仿抄袭的硬伤,至今无法痊愈,“中国制造”甚至成为中低端商品的代名词。“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现在的外贸饭碗不好端,不仅辛苦,竞争压力也大。”李老板对记者说。
  如今让他及其他外贸企业老板头疼的是,一线工人普遍面临招工难。每年春节过后的二三月份,很多外贸企业由于工人不到位,生产周转不起来,产量很低。今年过年后,李老板的公司用工缺口达30%。“不仅一线工人难招,劳动力成本也是年年上涨。每过一个年,劳动力成本会增加15%~20%。”李老板说。
  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李老板把一些订单转移到了成本略低的安徽、河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公司做前端面料,花型等研发以及后面的包装部分,中间的加工生产环节则发包到中西部地区。
  李老板对记者表示:“如果一直走传统路子,将越走越窄。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放在品牌建设上。”几年前,企业尝试“借船出海”,借力自己的一个海外客户,推自主品牌。但中国品牌走出去,没那么简单。之前一直为国外成衣品牌代工,中国品牌的产地效应在欧洲人看来,仍属于中低端。在他们的意识中,法国意大利的品牌才是高端商品。
  李老板企业的困境就像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缩影,如何破解,不仅是制造业企业主思考的问题,也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