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海外“淘金”之问(一)

2014年01月03日 9:27 110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3471310

  “虽然当前全球矿业还处在深度调整期,但从长期来看,新一轮矿业发展的‘超级周期’仍在持续。”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
  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快速成长阶段之后,国际矿业形势进入风险和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中国矿业联合会(简称“中矿联”)发布的《中国企业2013年前三季度境外矿业投资情况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矿联共受理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项目103例,同比减少8%;中方协议投资额31.36亿美元,同比减少10.9%。
  从过去几年持续攀升的交易数量和金额,到有所降温的投资热情,海外矿业市场,未来机遇几何?
  海外并购
  涨潮?落潮?
  近年来,伴随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直线上升。2008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分别为126起、144起、188起、206起和191起,体现出数量大、增长快的特点。五年间,交易金额也从2008年的103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652亿美元,增加幅度有五倍之多。
  但进入2013年,我国海外并购的热潮却似乎稍有消退。普华永道发布的《2013中国企业并购市场中期回顾与前瞻》称,“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仅为78宗,意外低于2012年下半年。”该数据也创下了自2010年以来低水平。
  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看来,这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全球并购市场的大环境分不开。2013年前7个月,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0%以上。西方经济体缓慢的复苏步伐及欧元区持续不稳、中国经济放缓,导致许多国内及海外并购交易被搁置。
  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模式持续演化,覆盖行业越来越广,参与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其中能源、矿产、对外工程承包等行业一直是投资重点,而以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为主的投资领域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中国有色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企业“走出去”跨行业开展矿业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也实现历史性突破,年投资金额也从十年前的13.8亿美元提高到超过80亿美元。截至2012年,我国境外矿业投资项目达到2000多个,涉及600多家投资单位,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资金达到2000多亿美元。
  而伴随海外投资步伐的放缓,国际矿业投资力度也有所减弱。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减缓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对矿产品消费快速增长预期减弱,甚至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
  第二,受矿业领域行业特征和经济形势影响,企业从投资到生产的本来就较长的周期又有所延长,加大了产品在面向市场时,偏离消费者需求的可能性;
  第三,经济形势低迷所带来的低廉价格,使中国企业已经“出手”的项目,还远没有迎来最好的交易时机,等待,无疑会造成现金流受阻;
  第四,海外很多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迎接矿业投资者的过程中,已经越发树立了经济意识和收储意识,前者会直接造成投资成本增加,后者则会使矿产品进行出口遭受限制,当地实现深加工,更会间接拉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业的成本。
  从企业的主观角度看,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拥有矿业的180多个国家中,有超过100个国家的矿业对外开放,而其中60多个国家的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就是说,在庞大的数据库中确定投资目的地、投资项目,再到投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等等,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而即使投资指向明确,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也影响严重。当前,海外大多数盈利性强、品位好的优质矿业资源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矿业企业手中,以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为代表的三大矿业企业则更加占据垄断地位,中国企业尚未完全进入拓展发展空间和延伸价值链的阶段。如何进入市场、赢得当地信任、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开发矿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面对有限的资源,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还须先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预赛”中赢得胜利,这无疑增加了竞争的难度和成本。
  但是,在一些专家眼中看来,2013年海外投资速度的减缓,“并不意味着中国大陆企业对并购交易的胃口变小,恰恰相反,并购交易的潜在需求非常大。”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处于逆势而进的过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经历了五年特别是2012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出现调整是正常的。”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