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海外“淘金”之问(一)

2014年01月03日 9:27 1112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占据优势
  国企?民企?
  埃森哲曾对中国500强企业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89%的企业已开展全球化业务,5%即将开展,只有6%“不打算开拓海外市场”。在企业优先选择的全球化方式中,23%选择并购海外企业,13%选择参股海外企业,两项之和超过三分之一,显示对外收购意向强烈。相对而言,选择海外设厂的内生式增长方式进行全球化的企业只有8%。
  几年来,名列前茅的大规模并购案例中,矿产和能源行业占比超过80%。资源领域具有高风险、高资本密集的特点,企业“不差钱”,现金流充沛,且矿业领域并购也不需要考虑企业品牌在海外的运营。所以,相对于内生式增长,企业更热衷于采取收购存量资产这种“未来型”方式。
  在中矿联2013年前三季度受理的103例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中,国有企业30例,投资额12.15亿美元,民营企业73例,投资额19.21亿美元。可见,在海外并购的队伍中,“国字号”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在数量上和金额上都占据着主力位置。
  中国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共拥有海外资产4.5万亿元,实现海外收入4.8万亿元。另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海外资产总额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规模3.8万亿元,海外收入4万亿元,员工总人数44.8万。也就是说,47家央企的海外资产占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的84.4%。
  2013年,我国海外资产超过千亿元的中国企业有10家,均为央企。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凭借8201亿元海外资产成为“冠军”。此外,在海外并购领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也因显著的资本优势,而成为绝对的“首发”。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无论是本就雄厚的资金,还是银行提供的融资平台支持,抑或政府背景所带来的驱动性强、技术和政策信息全面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央企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企业发展的利器,也可能为盲目投资、缺乏监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埋下伏笔。
  根据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总局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央企在海外设立的近2000家企业中,有72.7%的企业盈利或持平,有27.3%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尤其在矿产等行业,亏损的比例更高。由于决策机制不明、流程不顺、追究机制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很多央企的海外投资都以巨亏收场。另一方面,政府背景也加大了央企在国际市场遭遇贸易壁垒的风险,“国字号”企业使各国更加强了资源保护的警惕性。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则在此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活动总额同比增长171%。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部合伙人路谷春表示,如果说央企的投资更多基于战略层面(如对战略性资源的使用等),是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最大驱动因素,那么民营企业的诉求则更加多元化,侧重于对投资回报率的考量,表现为寻找消费品、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购买机会,并引入中国市场。
  民营企业在扬帆海外的道路上,不乏逆市获利者,而这绝非投机行为。相对于央企,民企大多在“出海”前就有了一定的行业知识、经验积累和国际市场积淀才敢“行动”。且盘子小,机构简单,资本运作灵活,更能迅速地适应国际化的游戏规则。但是,融资空间有限的困境也给民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使之“倾家荡产”。尤其在矿业领域,以地勘行业为例,当前不乏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或“草根”地勘公司“出海”勘查项目的案例,此间如果不提前考虑好“接盘”问题,项目则不能出手,否则很难全身而退。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