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宏观面下的金属价格

2013年05月13日 10:2 112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首席金融市场分析师 李刘阳:
  M2超预期说明境外资本流入的压力依然比较重,如果要完成控制M2增速在13%以内的目标,剩下几个月央行就需要更紧一些,但目前的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央行收紧,所以暂时还是需要维持一定的货币投放量。
  观察本外币贷款的具体,我们发现人民币贷款增加较多的是居民户贷款。现在流动性很松,但企业融资成本却不低,调降指标利率的作用可能还不如调低资金市场的短期利率,比如央票或正回购利率。因为有约半数的社会融资属于非贷融资,所以融资成本和货币市场的利率更有相关性。
  至于降(息)还是不降,或者什么时候降,就要看二,三季度实体经济的表现如何了。今年年初以来,社会融资一直处于高位,但是制造业因为产能过剩等原因一直表现得较疲软。
  但房地产一季度的销售情况还可以,如果能带动开发投资加速的话,中游的需求还是有可能被带起来些的。假设总需求企稳回升,那么货币政策暂时也就不需要调整了。

  --申银万国宏观首席分析师 李慧勇:
  在所有的数据里面有一个数据是比较重要的,就是M2。M2大幅超预期。和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导致的货币被动投放有关系。由于通膨在低位,增长比较疲弱,从经济需要来讲,货币政策应该保持中性偏宽松的格局。而出现外汇占款大幅流入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疏堵并行,避免货币过多冲击。
  疏在于藏汇于民,增加企业和居民走出去。企业对外投资、QDII2等。另外要通过合适的途径降低投资资本收益预期,可以考虑降低利率降低(国内外投资收益)利差,来分流一部分压力。第三可以放开汇率浮动范围,形成有涨有跌的预期。
  降息不好说,它(央行)怎么想怎么做,可能是个政治决策。作为理性分析能够按照上述三项去做,肯定能够分流货币压力。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 张兰:
  贷款数据还好,和市场预期的差不多。社会融资规模环比下降可能跟表外理财的管理加强、清理非标的融资项目有关。另外4月发债量也少了,债市的监管风暴没有结束,企业发债的发行规模下来了,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50%,票据融资增长的比较快,结构还算中规中矩,外汇贷款增加还是比较多,还是和套利资金有关,赌人民币升值。
  在货币政策上,应该还是会维持目前的节奏,公开市场保持操作力度,该对冲就对冲,而利率政策上,是否会降息有较大不确定性,目前来看时机并不是很好,但如果选择降息,不对称降息的可能性更大,降贷款利率不降存款利率,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广发银行高级交易员 颜岩:
  4月M2同比增速继续保持较高位置,远高于13%的目标,结合近期外管局和央行政策的调整,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在数量调控方面会继续保持适当力度,对冲过剩的流动性还是政策的主要目的。
  新增人民币信贷方面基本符合预期,不过此前公布的其他数据显示经济复苏的趋势依然较弱,而且这种慢复苏状态短时间无法改变。但从之前传出中国可能会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调整经济结构或是未来重点,所以货币政策应该难见明显放松。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 温彬:
  3月受季末效应影响往往M2会降些,4月会再反弹点儿,但16%增速还是高了,对未来通胀和货币政策调控空间都有影响。总体来说市场流动性还是比较宽裕的,主要是外汇占款持续居于高位,货币市场投放量较大的缘故。
  实体经济还是偏冷,贸易还有一定虚增成分,政策怎么调、要不要调、往哪个方向调都值得深思。去年一季度经济表现弱于预期后,发改委四五月间开始大量批项目,现在又到了这样的时候,目前在政策层面是比较纠结的。
  降息也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拿到钱的大企业没有那么多地方可投资,往往会以第三方贷款等途径再贷给别人,而实际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还是没有钱。未来还是要寄希望于改革。

  --南京证券宏观分析师 张文刚
  从4月份的数据来看,高于市场预期,M2增速16.1%,还是比较高,结合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略显乏力的状况来看,其实货币流动性并未对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撑,这无疑就加大了未来宏观经济的泡沫风险。
  此外,从信贷数据本身来看,也是增长幅度比较快的。央行刚刚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稳健的基调并未改变,而且提出要保持贷款适度增长,再加上央票的操作,本身也释放了央行货币政策谨慎的态度,由此来看,5月份的信贷规模相对可能会有所缩减。

[1] [2] [3][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