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节能与清洁生产是技改的核心

2012年08月20日 10:16 41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在国务院确定的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五个重点方向中,第三项是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从中不难看出,节能(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本质上也是节能)与清洁生产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核心。
  节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就提出,节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方针。再往前看,建国之后由于供应不足和物质匮乏,“随手关灯”之类的节能口号到处可见,节能是我国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很长时期内,我国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代表的基础工业,一直以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增长方式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量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过去,有色金属工业的一直以“傻、大、黑、粗”的形象示人,其中“粗”主要指的就是增长方式过于粗放,能耗过高,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着水、电、原材料等能源资源。加之一些企业管理上的“粗犷”,“跑冒滴漏”现象非常普遍,对能源资源的浪费非常严重,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在“大干快上”、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年代里,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取得了产量的快速增长,从一个小行业一跃发展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行业、重点行业,同时跻身世界有色金属大国之列。成绩固然可喜,成就值得称道。但一系列喜人成就、一组组辉煌数字的背后,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极度浪费、对自然环境极大牺牲的基础上换来的。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要求。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也走上了集约型增长之路,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从行业到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在推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我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十一五”以来国家节能政策的不断收紧以及企业节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的难度也相应在增加:能够出台的政策和推广的技术在“十一五”已经采用,容易迅速收效的节能途径在减少,进一步节能的难度和成本在增加,这就需要有色金属企业在技术上寻求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推进节能减排,需要行业企业创新思路,打破常规,从大处着眼,从关键环节入手,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未来的节能潜力,需要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深入挖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节能潜力之所在。
  与节能同等重要的便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重新定义为:在工艺、产品、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和风险。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改造产品设计、替代有毒有害材料,改革和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物料循环和废物综合利用多个环节入手,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对于有色金属企业来说,推行清洁生产,既保护了环境,也为其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是一项“双赢”,甚至“多赢”的政策措施。过去,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发展方式粗放,有色金属行业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过程中注重产量提升,忽视了环境保护,特别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对当地环境产生了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血铅事件”,更是在公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恐慌思想,一些地区、一些群众戴着“有色眼镜”冷眼看待有色金属行业,甚至对新建项目“人人喊打”。其实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规划要求与指导下,在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帮助下,有色金属行业及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提升、设备升级,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追求可持续发展,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两高一资”产品占比重大幅下降,产业结构“两型”化特征开始显现。同时,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以企业自愿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重点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检测,找出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制定方案、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治污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在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有色金属工业正逐步告别“傻、大、黑、粗”,加快向“高、精、尖、特”华丽转身。
  因此,有色金属工业要想按照工业规律走低碳生产、可持续发展路线,要想通过科学发展成为响当当的绿色行业,就必须坚持节能与清洁生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有色行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今天,单纯的产能扩张式投资已经难以为继,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是未来有色金属企业的转型方向,而节能与清洁生产则是企业技改的核心工作。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