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钛工业的发展历程

2011年04月21日 14:0 325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四、崛起期(2001年至今)
  迈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钛工业进入崛起期。钛工业的快速崛起是由于有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市场扩展与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市场扩展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一些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崛起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新型钛企业不断涌现、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钛产量及钛消费量快速增长等10个方面。

  (一)新企业不断涌现,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2001年以来,我国钛企业总数从120多加扩大到几百家。其中海绵钛生产骨干企业由2家(遵义钛厂、抚顺铝厂),扩展到9家(包括锦州华神、朝阳百盛、洛阳双瑞万基、唐山天赫、朝阳金达、攀枝花恒为制钛、锦州华泰金属工厂)。2008年,全国海绵钛产能达到约7.1万吨/年,其中,遵义钛厂海绵钛产能达到2万吨/年。钛材生产骨干企业由5家(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厂、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长钢、抚顺钢厂),扩展到10余家(包括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洛阳双瑞集团公司、宝鸡力兴钛业、上海桦夏钛业、天津银泽集团等)。钛锭熔炼能力也达到6.9万吨/年,钛材综合产能约为5万吨/年。其中,宝钛集团钛锭产能达到2万吨/年、钛材达到1.2万吨/年。
  近8年来,诞生了大批钛民营企业。仅在陕西省宝鸡地区,钛民营企业就有240余家,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其中销售额达1000万元/年以上的有62家,5000万元/年以上的有12家。2007年宝鸡高新区以宝钛集团为龙头的钛产业群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中国钛谷”,2008年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宝鸡钛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基地覆盖西安)。目前,我国钛民营企业拥有全国约1/2的海绵钛产能,拥有中小型真空熔炼炉约200台,钛材产能占全国产能的1/3,成为我国钛产业大军中非常活跃的生力军。
  8年来,钛产业由少数省市向全国迅速扩展,在陕西、辽宁、华东、京津等地区形成了几个大的钛产业集群。湖南常德-长沙地区、甘肃金川、黑龙江佳木斯、云南楚雄等第一批大形态产业化工程也正在实施中。全国钛产业呈现星罗棋布的蓬勃发展局面。

  (二)钛产量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13家企业生产海绵钛49632吨,为2000年产量的26倍,年均增长率为50%。海绵钛产量增长最快的是2006-2007年。海绵钛“爆发式”增长有特定的背景,及国内钛需求与国际航空钛需求同时剧增,造成海绵钛短缺,价格陡然攀升3~4倍,海绵钛厂家盈利大增。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竞相发展海绵钛生产,老厂扩产,新厂频建。在新厂建设中,出现了“钛碱联合”、“钛电联合”,“钛镁联合”等办厂模式,借用外部资源办厂,缩短了建设周期,节省了总投资,也减少了建厂风险。由于在短期(半年至两年)内就建成一个中小型的海绵钛厂,几年内先后涌现出大小约30多家海绵钛新厂。海绵钛产量2005年达到近1万吨/年,2006年达到近2万吨/年,2007年突破了4万吨/年,2008年接近5万吨/年,连创历史新高,成为世界海绵钛生产第一大国。
  我国也是世界上同期钛材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2005年我国钛材产量首次超过了日本。2008年,我国23家企业生产钛锭39708吨、钛材27737吨。钛材产量为2000年的13.8倍,年均增长近40%以上,已居世界第3位。

  (三)钛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钛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是国内钛市场的推动,及国内钛消费量的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8年钛表现消费量(生产量+净进口量)由5988吨增长到25554吨,均增长23%。
  我国钛应用以非航空应用为主,即以化工、冶金、能源及体育休闲为主。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钛材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主要钛设备厂家统计,每年钛设备的销售额以20%~40速度在增长。

  (四)钛产业投入大幅增长
  我国早期钛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投入的制约。1998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撤销后,钛产业的国家计划指令性(及行业管制)削弱了,市场性增强了。面对钛需求强劲的历史机遇,社会各界(包括材料界与非材料界)大举向钛产业进军,大量资本(包括国有、民营和国外的资本)进入钛产业。2001年以来,全国各地投入钛产业的资金约200亿元。我国钛产业由“以钛养钛”阶段进入到“众业兴钛”,“众业促钛”的阶段。近8年的钛产业投入远超过前40多年的总和,为我国钛产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1] [2] [3] [4] [5] [6] [7][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