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财经1月1日消息 面对商品需求的萎靡以及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商品的卖方最终不得不通过减产的方式来稳定价格。在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的减少有助于改善商品的供求关系,只是2008年商品卖方的努力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效果,2009年上半年随着商品需求进一步萎缩,减产依然是商品供应方稳定价格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这些减产手段在2009年下半年有望使得商品市场达到暂时的平衡。
从整个商品领域来看,金属、能源、化工等商品在本轮跌势中减产最为积极,而在2009年上述商品需求依然难有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减产所导致的供给下降为商品价格提供的支撑力度。
在能源市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自2008年9月以来已经先后三次宣布减产决定。根据最后一次减产决定,2009年1月1日起,OPEC的石油产量将较2008年9月下降420万桶只2484.5万桶。不过OPEC的减产并没有换来原油价格的企稳,国际油价从9月的110美元/桶已经降至目前的30多美元。进入2009年后,原油市场的减产接力棒将由OPEC转向非OPEC石油供给国,此前市场之所以对OPEC的减产决定反应冷淡,主要是担心OPEC减产的执行度不高以及非OPEC国家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悄悄增仓。不过,随着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非OPEC国家也开始表达出减产意向,包括俄罗斯、挪威、墨西哥等国在近期都已经表达了减产的意向,虽然这些国家没有承诺减产,但是原油价格正在逼迫这些国家走上减产之路。
在金属市场中,减产之风刮得最为猛烈。随着2008年下半年价格的下跌,除铜以外的其他基本金属价格已经纷纷跌破生产商的成本,这使得生产企业被迫减产或者停产。其中锌是最早跌破成本的品种,而其减产的幅度也最大。在全球流动性紧缩、金属价格纷纷跌破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商展现出来更愿意保持充裕的现金流和稳定资产,为此我们将看到这些冶炼厂被迫继续减产,而这趋势将会延续到2009年。
在天然橡胶市场,全球最大的三个产胶国联合起来减产。自2008年10月以来,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先后两次宣布减产,第一次宣布减少21万吨产量,第二次则宣布减少91.5万吨的出口量,这两次的减产对天然橡胶价格形成了较强的支撑。不过在全球汽车消费低迷,轮胎需求大幅下滑的情况下,2009年全球天然橡胶的需求前景依然不容乐观,而这对天然橡胶依然形成较大的制约,如果天然橡胶价格难以快速走强回升到生产国的成本上方,产胶国继续减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由于三大产胶国掌握了全球70%的天然橡胶供应,其减产对橡胶价格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在过去半年时间内,随着需求的疲软,全球能源和金属等商品库存快速增加,从而对价格形成较强的抑制。生产商减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库存的消化,缓解商品价格下行的风险,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阶段性买入的机会。不过,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减产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尽量使商品供求趋于平衡,很难导致商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减产难以使商品价格出现趋势性上涨。
责任编辑:刘征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