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目标已完成过半,部分产品收储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各企业响应程度有所不同
据财经网12月31日消息 进入云南省有色金属收储计划的首批企业已经确立,收储目标已完成过半。
云南省经济委员会12月30日宣布,首批收储55.2万吨,其中包括铝18万吨,锡3万吨,锌23.6万吨,铅10.4万吨,铜0.2万吨。
据《财经》了解,收储的18万吨铝中有15万吨来自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南铝业),3万吨锡全部来自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南锡业),0.2万吨铜来自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南铜业)。
除上述三家企业外,云南第一批有色金属储备企业还包括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罗平锌电股份有限公司、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祥云飞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个旧沙甸电冶厂六家企业。
云南铝业一位证券事务代表告诉《财经》记者,在首批收储的18万吨中,云南铝业占了其中的15万吨,相当于云南铝业全年40万吨产量的37.5%。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帮助企业缓解压力,节省仓储费用。
2008年12月20日,云南省宣布有色金属储备制度,计划在13个月的时间内收储100万吨有色金属产品,其中包括铜15万吨、铝30万吨、铅15万吨,锌30万吨、锡10万吨。
与国家物资储备局收储方式不同,云南此次收储并不直接向企业收购金属。负责收储的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经济运行处副处长夏志敏告诉《财经》记者,储备资金将由储备企业以产品质押等方式向银行寻求贷款,省级财政预算再视情况对所发生银行贷款利息给予适当补助。但夏志敏称,目前对贷款利息究竟补助多少,还没有形成最终意见。
随着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属价格的下跌,大部分金属的现货价格已经跌破了生产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目前,除了铜的生产成本仍勉强维持在价格线以上,铅、锌、铝等金属均已经跌破其平均生产成本。根据有色金属协会的统计,今年的9月和10月,几乎全部的有色金属企业都处于当期亏损的状态。云南此时推出的收储计划显然意在帮助有色金属企业渡过当前难关。
然而,在云南首批收储中,各类企业的响应程度不尽相同。其中锌和铅的首批仓储已达到既定目标的70%,铝也完成了60%的仓储,锡完成了三成。但上报的收储铜仅为0.2万吨,仅是目标仓储量的1%。
作为云南省惟一一家铜企,云南铜业证券事务部主任张万聪告诉记者,每家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上报数量,只有多余的库存时才考虑用于收储。另一方面,云铜由于并不缺贷款,也就缺乏靠产品质押向银行寻求贷款的动力。
“最终云铜会有多少进入云南的收储计划,最后还没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销售情况。15万吨相当于云铜半年的产能了。”张万聪说。他告诉《财经》记者,由于目前生产矿产铜仍有利润,企业没有很大的动力将产品送去收储。
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本次计划收储量约占云南省2007年有色金属产量的40%。其中,锡的收储比重最大,为2007年云南省产量的1.25倍,相当于2007年全球产量的28%。根据云南锡业的披露,该公司首批3万吨锡储备,约占其2008年锡产量的52%。云南此次收储能否在预设的13个月内完成全部收储工作,市场仍存有疑问。
夏志敏告诉记者,作为省政府制定的目标,一般都是会完成的。
由于云南收储并非真正对金属进行收购,在收储期过后,企业仍需要面对市场的风险。倘若金属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企业则有可能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
上述云南铝业人士向《财经》记者承认,价格下跌的风险仍需由企业自己来承担,但云南政府主要从防止价格下跌的方式,对企业的利益起了一个保护的作用。“存储期间如果价格反弹,企业也是可以出售相应产品的。”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云南铝业内部人士说。
责任编辑:刘征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