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次贷危机启示良多

2008年03月26日 0:0 5170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次贷危机在现代金融体系脆弱的链条与强大的监管博弈中演绎。危机进入目前阶段,新世纪金融危机的特质和危害逐渐暴露。中国资本市场从中得到的启示良多。在通往资本强国的路上,有了以下三条警戒,中国股市将走得更稳。

  首先,现代金融危机具有高度、快速、放大的“传染性”。必须时刻警惕金融链条中的任何环节。

  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引起次级抵押房贷的高度风险,风险立即被放大传递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继而放大传递并影响全社会范围的投资信心,引起信贷、证券市场流动性危机,最终引起全社会的需求下降,经济萎靡。从数百亿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损失,到数千亿的银行亏损,再到涉及数万亿资金的流动性危机和经济放缓,风险不断放大。

  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各大市场相关度开始提高,各种影响因素和变量错综复杂,交织影响。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在金融机构扩大融资规模,开拓经营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在针对外汇过多鼓励资金流出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内部市场的承受能力。

  其次,中国股市再也不可能“隔岸观火”,必须结合全球经济金融环境推动中国股市的健康平稳发展。

  次贷危机显示了中国股市与世界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联系之紧密。尤其是今年以来,A股指数显示出与全球股市走向的高度相关性。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部需求,世界经济金融的“风吹草动”都会传导到国内,影响内部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预期。因此中国经济周期判断、调控政策的制定必须参考国际环境的大背景。

  从资金流向上来看,尽管中国资本项目并未实现完全开放,但经常项目的放开已经打开了资金进出的缺口。这一缺口究竟有多大,外部投机资金的流向、渠道、规模,都是必须尽快弄清楚的问题。投机资金流入在07年明显活跃起来,必须尽快堵住资金监控中的漏洞,或者采取适当的方法管理投机资金在中国的运作。

  再次,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应该主动担当“救市”的职责。次贷危机之所以没有演化到“最坏”的地步,是由于全球政府不断推出的救市政策,不断挽救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在危机刚刚爆发的几周内,全球央行就联手向市场注资2000多亿美元,及时遏制早期危机严重恶化的势头。随后美联储、全球央行一直不遗余力推出货币、财政政策挽救被危机影响的信贷、资本市场,借以抑制经济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国家资本市场上债券、拆借等市场比股票市场更为发达,影响力也更大。因而外国央行会采取注资、降息等手段救市,这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特征不同。但救市的目的仍是挽救流动性危机和投资者信心。

  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上,经济增长的信心变化最早就反映在股指的变动上,这也是政府决定是否采取救市政策的一个依据。股市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投资信心、融资是否顺利进行,是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条件。

  高度发展、不断膨胀的现代金融体系,必然要求更加及时、有效、先进的监管和调控手段随之而生。这并不是干预市场,而是引导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恰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的特征,即纠偏、修复、升级能力的提高。否则监管的速度慢于风险的滋生和演变速度,只会使得风险越来越大,最终不可收拾,酿成危机。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股市借鉴。
 

责任编辑:CNMN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