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严防非法矿点反弹

2008年06月10日 10:46 5125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娄底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记略
  

  从2005年9月起,湖南省娄底市全面启动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堵疏结合,重典治乱,并层层落实责任,形成监管长效机制,整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市连续两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维护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先进单位”。
  国务院和省政府两个《通知》下发后,娄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追究的若干规定》,严禁党政机关干部违规参与办矿,违者一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同时,为严防非法矿点反弹,各级地方政府均出台了相关工作制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整治工作与全年目标考核挂钩,对易复发的非法矿点都落实了相关责任人。
  为了进一步掌握资源开发的详细情况,娄底市开展了排查矿产开发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检查正在实施的地勘项目和清查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三查”行动。
  该市对井下采掘矿山企业守界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测和重点跟踪监察。结合群众举报、储量动态检测、采矿许可证年检年审等多个渠道,对越界采矿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并将摸排情况进行整理,登记造册。
  同时,该市清查了529家煤矿开采许可证、22个煤炭勘查许可证、466家非煤矿山办证资料,发现越权颁发采矿许可证行为9起;清理国家工作人员入股办矿行为,全市共立案查处入股分红案件95起,涉及国家工作人员20人,撤职以上处分6人,移送检察机关7人,涉案金额1191.5万元。
  该市针对以买卖、承包、扩股重组等方式转让矿业权盛行,导致权属关系混乱的问题,对全市446家矿山企业进行调查,其中涉嫌违法转让采矿权的矿山企业有353家,占79%。在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管下,目前大部分矿山企业已主动改正,有的已补办手续;对情节严重的14个矿山企业,依法进行了立案查处,共收缴罚没款500余万元。通过着力整治,明晰了产权,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化解了大量矿业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为了全面实行矿产资源有偿取得,规范矿业权市场,该市率先在全省实行矿业权储备机制,矿产资源出让100%实行招拍挂。2007
  年,利民煤矿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及非资源性资产整体挂牌转让成功,转让价款4.11亿元。通过资源整合,该市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资源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升到70%以上;全市6万吨/年以上生产规模煤矿达到189个,占煤矿总数的73%。
  娄底市建立了资源开发长效机制,完善了动态巡查、年检年审、群众举报奖励等制度。对重点区域、问题矿山实行重点盯防,建立起严密的动态监控网络,有效防止非法采矿及越界采矿等违法行为反弹。对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群众举报,凡举报后经查属实的,进行奖励,形成一个社会全面参与监督的良好局面。对采矿许可证综合动态巡检、矿山申报、部门反馈信息进行年检,年检不合格的,责令整改,连续2年年检不合格的,注销采矿许可证。
  该市对矿山企业实行守界开采保证金制度,企业出具守界承诺且缴纳一定数额的守界保证金,一旦发现越界采矿,则将守界保证金转为罚没款上缴财政。全市越界采矿发案率从2005年初的80%降至目前的20%左右。
  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311起,取缔非法煤矿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2490个,关闭整合矿山324家,其中煤矿278家,提前达到省政府规定“十一五”末仅保留258家煤矿的总体要求。

责任编辑:CNMN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