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沈阳铁西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2008年06月13日 8:25 6307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一年前,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的称号。一年来,铁西区在以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特点,装备制造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聚集区初具规模。
  目前,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聚了北方重工、冶金机械、三一重装等60多家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机床、沈鼓、远大压缩机、艾默生等130多家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北方交通、广汽日野、辽宁曙光、华晨动力机械、机车车辆、李尔、采埃伦福德等50多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特变电工沈变等70多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以及其他装备制造企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已达500户。
  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内台商工业园、美国工业村、日本工业园以及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等园区初具规模,基础产业集群企业已达381户。区域内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在国家支持的16个装备制造业重大专项中,铁西区有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特高压变压器等11项重大技术装备与其对接。
  一年来,铁西区以“双示范区”命名为契机,以“创新年”和“优化结构年”活动为主题,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主线,全力打造“速度铁西、效益铁西、创新铁西、和谐铁西”,加快了铁西向经济强区迈进的步伐,推动了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新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5%。
  按照全面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思路,该区确立了“92125”产业发展新格局,即9是做大做强数控机床、通用机械装备等6大优势产业,扩充发展新能源装备等3个新兴产业;2是加速培育沈阳机床、远大、北方重工等20个世界级企业;1是打造百万吨以上大型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硬岩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工业燃汽轮机等100个世界级产品;2是重点发展模具及压铸件、铸锻、机泵阀、汽车零部件等20个基础产业集群;5是加快建设基础制造、公共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5个公共服务平台。
  2008年,铁西区将通过抓产品裂变、升级、扩充、合资合作、基础产业集群,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大力引进项目、科学合理布局入区企业,大力优化发展空间,形成了以十字走廊为主轴的“五横五纵”现代商贸之都的新格局。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力争用5—10年时间,基本建成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学工业园区确立了以石油化工、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为重点,着力建成东北地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独特的创新型工业园区。先期启动面积12.8平方公里,2007年新开工项目40个;冶金工业园区确定了以发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深加工、再生资源为重点,着力建设产业优势明显、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生态型现代冶金深加工工业园区。先期启动面积20平方公里,2007年新开工项目25个;沈阳(张士)出口加工区形成了以高产值、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创汇水平为主的出口加工产业基地,一期启动面积0.14平方公里,现已批复5个项目。
  随着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铁西区还将重点建设沈西工业走廊,大力发展机床、通用石化设备、大型专业机械、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农用机械、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等9大主导产业,支撑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空间支持、战略引导等,推动形成更多的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打造一大批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企业群体;加速推进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向沈西工业走廊聚集,加速推进先进技术、装备、人才和资本向沈西工业走廊聚集,加速推进交通、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要素向沈西工业走廊聚集,不断增强沈西工业走廊的竞争优势;实施技术引领战略,用电子、信息、软件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向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变,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告诉记者,铁西新城的目标是国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辅城。在充分挖掘地缘、政策、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级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区位优势,逐步建设成为以开发各类服务于周围产业区的居住区为主,同时兼顾管理、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功能的宜居宜商的铁西区第一生态城。(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CNMN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