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交流会暨成熟度评估培训举行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交流会暨成熟度评估培训举行

2025年09月25日 10:37 489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有色金属行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向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系统化规范和标准化引导,促进企业间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合作,9月17日,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交流会暨成熟度评估培训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陈学森,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副主任于琨,嘉兴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於建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副总经理何卫京主持会议。

陈学森在致辞中介绍了今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态势,他表示,有色金属行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面稳固向好,为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他强调,有色金属工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提升行业资源保障、绿色低碳、本质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陈学森指出,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一支既精通有色金属专业技术,又深刻理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此,他对培训班学员提出提高认识、潜心学习、加强交流等3点期望,希望学员们利用好平台,激发创新思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有利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系统。

于琨在致辞中全面阐述了复合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教育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等四大核心问题。他表示,下一步,教育与考试中心将锚定“五个一批”目标,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建设,支持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标准化、规模化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技能培训,打通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壁垒,为扎实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於建明在致辞中表示,嘉兴大学与有色系统渊源深厚,多年来,与有色系统高校、企业保持着紧密的交流,在科技创新、人才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引擎,《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标准的发布与落地,更是为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有色金属行业各单位的交流合作,持续为有色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培训环节,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培训处副处长咸汝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所数字化转型部主任刘棣斐、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制造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林若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色金属数字化转型研究员李昊冉分别作题为《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现状及路径思考》《人工智能赋能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标准解读与培训》的解读培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部处长杨鹏主持培训环节。

在企业交流环节,中铝集团中铝物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长青、江铜集团江西纳米克热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晓、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发展部部长翟元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为、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王佳恒分别作题为《领航有色金属行业数智采购供应链生态,助力中铝集团采购供应链创新实践》《有色金属矿山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有色冶炼数字化转型之豫光实践》《华友钴业IT架构创新》《中金岭南数智化矿山转型实践》的精彩报告,分享了前沿的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企业成功的转型经验及实用的技术方案,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信息统计部副处长赵然主持专家报告环节。

在交流环节,与会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面临的挑战,精准评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进而结合企业规模、行业特性及发展阶段,规划出最契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同时,与会代表们就企业单个场景突破与总体转型如何进行区分评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副秘书长魏威主持该环节。

此次活动由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主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承办,嘉兴大学协办,来自相关领域的100余名参会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责任编辑:任飞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