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葛红林:塑造锂电原料安全保障新格局

2025年09月25日 10:32 599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塑造锂电原料安全保障新格局

——摘自在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我国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而锂电产业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已从我国的产业优势转为战略优势,不仅建成全球最完整、最具活力的产业链体系,更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引领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中国引擎”。而锂电产业的发展成果,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2025年1—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696.8万辆、销量为693.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40%;动力及其他电池产量为697GWh、同比增长60.4%,出口量为127GWh、同比增长56.8%。值得注意的是,锂电原料发挥出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今年1—6月份,我国碳酸锂产量为38.9万吨,同比增长29%。

锂电产业链从产品形态上看,拥有锂电矿物、锂电原料、锂电材料和锂电池4种形态;从生产工艺上讲,分为采选、提炼、加工和成品4个步骤。在此,我就塑造锂电原料安全保障新格局讲3点思考。

2024年我国锂电矿物

及原料方面的四大进展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转型需求,我国锂电原料方面顶住压力、主动作为,实现资源保障、提炼创新、再生利用、国际合作等四大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锂电资源方面:供应体系更趋多元稳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国内锂电资源开发量达30万吨(LCE),同比增长28%,加上再生资源这一部分,国内自主供给保障率提升至40%,打破了“对外采购过高”的被动局面。尽管江西部分锂云母矿山因采矿证问题短期停产,但川西及新疆锂辉石、青海盐湖等新建项目加速投产,预计2025年国内产量将突破35万吨(LCE)。同时,行业企业主动布局海外优质资源,在澳大利亚(全球最大锂矿石供应国)、非洲(高潜力资源区)、智利与阿根廷(优质盐湖资源国)形成权益布局,构建起“国内为主、海外补充”的多元供应格局。

锂电原料方面:提炼技术路径日益多元,工艺体系持续优化升级

首创“锂辉石转型焙烧—酸化焙烧”一体化工艺,解决单线产能低的产业化难题;第三代硫酸盐焙烧法推动江西宜春锂云母矿山大规模开发利用,通过技术创新,锂回收率突破90%,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盐湖提锂攻克高镁锂比难题,自主开发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多级膜分离法,逐步实现进口替代;自主开发铝系吸附剂、离子筛型吸附剂等,降低盐湖提锂过程中的淡水消耗和吸附剂溶损。近年来,新兴的氧化铝厂建设提取碳酸锂项目,充分发挥出我国铝土矿特有的富锂资源禀赋,就像我国铝土矿特有的富镓资源禀赋那样,避免造成稀贵金属资源损失。比如,山西某铝企开工建设的项目每年生产100万吨氧化铝,可伴生提取2500吨碳酸锂。据初步测算,如果山西、河南、贵州等地氧化铝生产线全部采用含锂本地铝土矿,每年可增产碳酸锂8万吨,可极大减少我国碳酸锂进口量。

锂电再生利用方面:循环利用体系成形,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球前列

动力电池回收是破解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的关键路径。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400万吨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拆解产能,可回收锂资源超10万吨,规模居全球首位。依托稀土、镍钴行业成熟的湿法萃取技术,我国企业锂回收纯度、回收率等指标全球领先,真正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为产业绿色化提供“中国方案”。

锂资源海外布局方面: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民营企业勇挑大梁

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境外锂资源合作开发,通过竞标收购、资产重组、项目合作等方式,深度参与全球锂资源开发。2025年,赣锋锂业Goulamina项目、海南矿业Bougouni项目在非洲投产,助力我国降低对澳大利亚锂精矿依赖;中伟股份在阿根廷控股JAMA、参股Solaroz项目,掌控超1000万吨LCE资源。截至2025年6月底,中资企业海外锂资源投资累计超1000亿元人民币,权益量接近1亿吨碳酸锂当量,为构建“自主可控、全球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目前,我国海外锂资源布局呈现“民企挑大梁”的格局,我国海外锂资源开发项目中,超九成由民营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决策机制、市场化融资能力和国际化的商业策略,在全球锂资源争夺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成为保障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安全的关键力量。

当前我国锂电原料

面临的三大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资源民族主义抬头、国内产业结构待优化、国际竞争格局重塑,锂原料产业正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亟待破解。

国内资源开发仍然跟不上发展需求

我国锂原料优质不足的矛盾仍未缓解,供应保障仍存“硬缺口”。江西宜春锂云母矿氧化锂平均品位从0.9%降至0.3%,矿渣消纳压力陡增;川西锂辉石项目位于3500米高海拔山区,有效作业时间短、尾矿库指标不足,产能释放缓慢;青海盐湖镁锂比远远大于南美盐湖,提锂工艺流程长、成本高;西藏盐湖海拔超4000米,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平衡难度大,能源供应不足。当前,国内锂资源开发量仅能满足产业需求的33%,自主保障的“压舱石”作用仍需强化。

为保障锂原料供应链安全,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增储上产”。最近,我国新发现“亚洲锂腰带”,从东往西横跨了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到2800公里,在这个重要稀有金属成矿带上,已经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未来,通过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我国有望逐步提高锂原料自给率,减少对外采购比例。

海外资源开发形势复杂风险加剧

资源民族主义与逆全球化思维抬头,给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多重挑战:拉美地区政策收紧,墨西哥新矿业法要求外资锂项目国有控股,抬高运营门槛;智利加速推进锂产业国有化,2023年出台的《国家锂矿战略指导方针》,明确国家主导开发全周期,外资需通过“国有控股”的公私合营模式参与;同时,ESG标准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卤水提锂高耗水问题引发环保争议,部分国家借“绿色标准”限制我国企业参与资源开发,全球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

产业价格链仍然存在人因波动

过去10年,锂行业经历了两轮较大的价格波动周期:第一轮是2015—2019年,碳酸锂价格从4.2万元低点涨到18万元高点,到2019年底,又回归至4.8万元。其间,碳酸锂价格峰值是最低点的4倍多。第二轮是2020年至今,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最高涨至60万元/吨,后一度跌破6万元/吨。二轮波动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运营带来负面影响。无论是哪一端的巨盈和互亏,从很大程度上讲,人因波动因素大于市场供需因素。

2024年,锂原料企业暴利时代结束,锂盐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中游锂电正极材料厂“两头在外”,正经历去库存的阵痛期,行业亏损较大;下游锂电池受益于成本下行,毛利水平逐步修复。总体来说,当前,产业价格链正处于修复期。

塑造锂原料安全保障新格局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锂原料产业需锚定“安全、创新、绿色、协同”四大方向,以战略定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塑造产业新质生产力。

锚定国家战略,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

2025年,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更是锂原料产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引领”转型的窗口期。行业企业需跳出“短期利益”局限,以“国之大者”的视野,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双碳”目标与新型工业化布局。一方面,客观评估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与优势,审慎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跟风扩产、盲目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家规划编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已开展大范围专题调研,希望企业在及时了解行业规划进展的同时,聚焦“资源保障、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等核心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共同将“十五五”规划打造成产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指南针”。

从锂电矿物和提炼环节看,我国已形成锂云母提锂、锂辉石提锂、盐湖提锂3种工艺路线,目前碳酸锂生产成本分别为7万~8万元/吨、6万~7万元/吨、4万~5万元/吨,3种工艺产品市场份额分别为22%、47%、19%。此外,不少国内氧化铝企业提锂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不久将形成规模效应,行业不可小视。因此,锂电原料企业应着眼未来发展趋势,理性判断行业规模与供需关系,特别是理性判断新能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防止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防止下游和终端产品“内卷”溢出的负面影响。总之,要因企制宜,谋划好战略发展目标,战略定位,统筹好企业经营与风险防范。

贯彻国家意志,构建“探采加储”一体化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战略部署,锂电资源和原料企业要紧扣《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将锂资源保障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核心任务。一是加大国内勘探力度,重点推动川西锂辉石、青海盐湖等可采资源形成实际产能,发挥“战略储备”与“应急供应”双重作用。二是优化资源开发模式,江西宜春作为全球最大锂云母开发基地,需在夯实资源基础的同时,向中下游高端材料、电池应用转型,在“锂辉石—锂云母—盐湖”三足鼎立格局中巩固优势。三是加快健全国家锂资源储备体系,统筹“开发、加工、储备”全环节,确保供应稳定。

深化循环利用,筑牢产业绿色发展根基

绿色是锂原料产业的天然底色,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加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已成为破解资源约束、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为产业循环发展提供了政策遵循。行业需树立“资源有限、再生无限”理念。一是构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回收网络标准化,鼓励车企、电池企业与回收主体共建共享渠道。二是突破高效回收技术,提升锂、钴、镍等金属回收率与纯度,降低回收成本,确保退役电池“收得回、用得好、无污染”,真正实现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

近年来,关键矿物的废料回收引发全球关注,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美国召集主要贸易伙伴的专家,围绕电子废物、锂离子电池管理及通过回收提取关键矿产开展交流。增加电子废物和锂离子电池收集、强化法律框架、纳入负责任回收标准;欧盟对废旧电池出口的政策近年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核心是从相对宽松的废弃物管理,转向将废旧电池视为战略资源进行严格管控,以确保关键原材料留在欧盟内部,提升其供应链安全和循环经济水平。锂电原料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规则的变化,并适时调整海外战略。

坚持开放协同,共建全球锂原料产业命运共同体

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与产业自主可控的基础上,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国际合作:一是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鼓励企业依法依规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二是参与全球锂原料产业规则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ESG理念与国际接轨,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展现中国担当。三是加强与资源国、消费国的产能合作,避免零和博弈,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唯有开放协同,才能让锂原料产业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绿色纽带”。

责任编辑:任飞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