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日报消息 今年是云南省科技事业成果频出的一年:星火计划走过22个春秋,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火炬计划成功实施20年来,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成为市场主角;省院省校科技合作10年,云南省成功构建对外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大平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一大批重大科技合作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社会事业各个方面。
从零的开始到大步跨越,科技在30年间的快速提升为云南省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据统计,“十五”末,全省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工业增长、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就已分别达到了48.0%、51.0%、46.7%,云南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排序提升到第20位。
改革开放之初的云南,交通不便,封闭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社会发育程度低,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差距很大。1978年,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吹响了发展科学技术、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科学技术的春天在改革开放的劲风中悄然来临。和全国一样,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也迈开了科技兴滇的步伐。
这是一组简单的数据对比,却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变迁:
30年前,云南基本无工业可言。2008年,全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46家,产值达72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以高于GDP增长近两倍的速度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烟草种植、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铜、铅、锌、锡、铝及稀贵金属等有色金属采选冶技术和装备水平、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磷化工和煤化工已成为云南有技术特色的重点工业领域,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精密机械制造、烟草成套设备、物流自动化设备、特色变压器、金融电子装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太阳能电池等具有云南特色的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2007年,156户重点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有41%已进入国际市场,38.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销售收入年增幅达到30%。
30年前,云南省农业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地区是刀耕火种,靠天吃饭。近几年来,云南省烟草、花卉、中药材、咖啡、蔬菜以及糖、茶、胶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分别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全省共选育出水稻、玉米新品种(系)20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新技术、新成果覆盖全省117个县(市、区),覆盖率达90.7%,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和开发示范。
30年前,云南省科技人才匮乏,导致科技力量薄弱。如今,我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其中“两院”院士9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31名,全省遴选出483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84名省技术创新人才,扶持培育省级技术创新人才团队30个。吴征镒、侯先光、戴永年、张亚平、朱有勇等优秀科学家成为全省科技人才的领军人物。以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开发新产品339个,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5亿元,转化和推广应用的技术成果186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9亿元。
回眸过去的30年,云南从一个经济落后,藏在深山无人知的边陲省份到今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享誉中外的旅游大省,科技功不可没。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近5年来,云南省新增科技成果数量3000余项,位居西部12个省区之首,且成果质量和转化应用率大幅提高,技术转移水平居全国第13位,投入产出比居全国第9位,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居全国第11位,科技产出综合指数跃居全国第14位。
责任编辑:kitty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