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省冷水江市召开的锡矿山地区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评审会上,来自国内多家单位的专家一致认为,由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胡岳华-孙伟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目前砷碱渣污染难题的最优解。
冷水江市锡矿山被誉为“世界锑都”,202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锑产自这片116平方千米的土地。在锑的精炼过程中,要加入纯碱或片碱进行脱砷处理,由此产生了用传统火法、固化填埋等方式处置不了的狡猾“毒物”——砷碱渣。它的出现,使锡矿山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此前,国内外都没有找到能从根本上“驯服”砷碱渣的方法。
为解决砷碱渣无害化处置这一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让锡矿山找回昔日绿水青山的底色,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胡岳华-孙伟教授团队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该团队联合湖南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冷水江锑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开发出以“砷碱高精度矿化分离”为核心的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新技术把废渣中的砷变成一种不溶性矿物、把碱制成产品,使得砷碱渣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成为现实。
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数次迭代,新技术最终成熟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在冷水江锑都环保责任有限公司建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砷碱渣无害化处理线,年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自项目投产以来,累计处理砷碱渣6453.58吨,预计节约历史遗留砷碱渣处理成本20多亿元,能有效为“世界锑都”疗“毒”。按照目前的处理能力,锡矿山地区遗留的15万吨砷碱渣,有望在近几年完全处理。
责任编辑:孟庆科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