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我们更加看好中国市场”——来自第二十一届投洽会的中国投资故事

2021年09月17日 8:42 5470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

9月11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闭幕。四天时间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个经贸团组、5000多家企业在线上线下共赴鹭岛之约,“中国机遇”成为频频被提及的话题。

“疫情不会影响我们在华投资”

在展会印度馆内,印度商人尼仁·阿纳德带着他的运动鞋一同来寻觅商机。

去年,是阿纳德来中国自主创业的第十年。受疫情影响,他的外贸生意有所下滑。好在他及时将外贸业务转向中国内需市场,最终成功渡过危机。

“相信今年中国市场会有更大机会。我们计划登陆淘宝、天猫以及抖音等平台,因为这些平台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阿纳德说,今年公司营收预计比2019年增长20%以上。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仍然前景不明。在此背景下,许多与阿纳德一样的外商选择拥抱中国。“我们更加看好中国市场”成为与会展商常常提及的一句话。

“我们对中国市场有信心,疫情不会影响我们在华投资。”ABB电气中国总裁赵永占说,秉承“在中国,为中国和世界”的战略,企业80%以上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消费市场增长迅猛,今年前7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4.7万亿元,同比增长20.7%。“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外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机遇。”

数据显示,在全球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20年我国引进外资规模达到1493亿美元,逆势增长5.7%。

“吸引力”从何而来?

1997年,首届中国投洽会在厦门举行。第二年,全球500强企业戴尔落地厦门,一家美国企业就此开启了深耕中国市场的步伐。如今,戴尔中国从生产研发到采购销售,均深深根植中国,戴尔在华研发机构更是贡献了公司全球近1/3的专利。

“我们的定位就是做一家外资本土企业。”本届投洽会期间,戴尔全球副总裁周兵表示,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效的政府,“处在国际化不同阶段的跨国企业,在中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或许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来栖。疫情之下,供应链体系完备、数字化成果丰硕……一系列“中国优势”掀起全球投资“浪涌东方”的风潮。

赵永占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实现了对几乎所有行业赋能,这让企业更加坚定对中国的信心。

9月8日是每届投洽会的开幕之日。上个月,在投洽会的主办城市厦门,当地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项草案提出,将每年9月8日设为“厦门营商环境日”——投洽会与“营商环境”的关联,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中国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

近年来,从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增加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到实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再到疫情期间建立外贸外资协调机制……与会人士表示,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为外商选择中国打下“强心剂”。

9月8-11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召开。在此期间,黑龙江、海南、阿根廷驻华大使馆等地多位领导专程到紫金矿业与陈景河董事长等公司领导座谈交流,深入交换深化合作意见。

“不只是掘金者,更是建设者”

1

各界人士在厦共商投资机会之际,远在数千公里外的巴尔干半岛上,马达轰鸣声正响彻波尔铜矿生产车间。

波尔铜矿位于塞尔维亚,由于技术滞后、管理缺失、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座百年老矿一度濒临破产,矿山的5000名员工面临失业风险。2018年,中国企业紫金矿业集团与塞尔维亚合作方达成协议,占股63%正式接手这座百年老矿。

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说,接手矿山后,紫金团队大力推行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2020年该项目实现营收48亿元、利润6亿元。伴随铜矿的重生,工人的工资也提升了三分之一。

“在接手波尔铜矿两年多时间里,我们还投资超过6亿元用于生态绿化和环境综合治理,种植了7万株左右苗木。”陈景河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国际投资流动对世界较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疫情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绿地投资和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逆流而上,借“一带一路”向世界分享“中国机遇”。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外投资达1329亿美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资企业还积极协助当地抗击疫情。

“202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为当地缴纳税费445亿美元,拉动就业超过200万人,为东道国乃至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积极贡献。”王受文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一大批项目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新华社记者 康淼  邰晓安  吴剑锋    参与采写:付敏、张逸之、秦宏)

责任编辑:孟庆科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