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立足实际 守正创新——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之力③

2021年06月05日 9:38 8958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社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站位,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不仅是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把握,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必要与前提。

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就要坚持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党史学习教育既是继承,也是发扬。深入学习党史,是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党史观更能增强广大党员在现实中的判断力,引导与教育人民群众在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信息提升辨别力,用正确与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坚定地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近日,中办印发通知: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作为有色行业,深入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让每一名党员在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中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更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凝聚起新时代奋进的磅礴力量,推进有色工业健康发展。

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就要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升自觉担当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党史学习教育,更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在实践中,能够区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局部与全局、主流与支流等问题,尊重客观规律,把握现实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结合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与问题,结合正在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让党的不畏艰难、砥砺奋进的优秀品格在实践锻炼中得到彰显,在实事上磨练,在实干中进步。

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就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历史。党的创新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必须及时跟进,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刚刚开启的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有色金属工业与科技创新发展必须紧密相连。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也再次深刻地揭示了“创新”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实现进步发展的灵魂所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人类社会创新的基本形式。但同时,实现创新,必须要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的“守正”之本。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有色工业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必须要与国家所需、所急、所用的重要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正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取得成效。当前,我国正在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些重要变化,也事关有色行业发展,有色工业发展在实践创新中,必须要有统筹思想,要将智能制造与碳达峰、碳中和紧密结合,要将金属材料的研发、应用与我国基础材料“卡脖子”问题紧紧结合,依据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转变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势,在创新中有效解决成本制约、技术瓶颈和人才短板等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托。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有色工业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结合发展实际,既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奋斗精神,又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新时代有色工业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孟庆科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