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探索西南铜业实现绿色制造的秘密

2020年06月19日 9:27 7796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

看不到烟尘、闻不到臭味、听不见噪音,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厂区干净整洁,找不到一根烟头,窗明几净,工业废弃物堆场也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地,工业废水达标处理后可养鱼……对于一个作为60多年的冶炼企业来说,如今,西南铜业发展成为了人民群众想要的模样。

抓环保就是保生存,抓环保就是保效益,抓环保就是保形象保品牌,西南铜业以底线思维内含高线追求,自我加压,主动加码,提出“超净排放”的目标。今年4月,西南铜业按照《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T/CNIA003—2019)标准,对所生产的高纯阴极铜(Cu-CATH-1)从《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符合性、污染物排放、安全管理、清洁生产水平、管理体系等7个方面进行梳理, 申报的阴极铜通过云南省级绿色产品评审,并进入云南省向工业与信息化部推荐名单之列。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南铜业,探索西南铜业如何实现超净排放、推动绿色发展,从而实现绿色制造的秘密。

2

超净排放 实力用数字说话:硬件更新

西南铜业硫酸分厂是集冶炼烟气治理和制酸的重要生产单位,可谓是天上、地上都有排口,也是环保重点监测单位之一,而二氧化硫是铜冶炼产生的烟气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此,公司进行“硬件更新”,投入了两套烟气制酸系统,采用 “两转两吸+尾吸”工艺,实现外排烟气中二氧化硫远远低于行业标准。同时,硫酸分厂制定了更高要求的环保排放超净标准,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限值由标准的400mg/m3、240mg/m3、80(50)mg/m3分别按照80mg/m3、50mg/m3、20mg/m3进行管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按照小时考核,我们在线监测是以30秒瞬时值来管控,一有问题马上分析整改,通过瞬时浓度管控来确保小时排放浓度达标。”硫酸分厂副厂长刘明介绍到。

3

供排水分厂作为公司环保的最后一道“关口”,负责全公司废水的集中处理,同样以高于行业标准的“超净排放”标准对生产废水和生产回用水进行处理。在现场可看到,处理后的回用水源源不断经过管道流向蓄水池,池中一群群锦鲤在欢快嬉戏。“中水回用池的水本是被严重污染的工业废水,经过层层处理、过滤,就成了鱼儿的生命之源。”供排水分厂废水处理工区长杨智钦这样说,而供排水分厂厂长鲁伟说到:“公司对重要排口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有任何问题,就马上切断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以再次投入生产、使用,而能养鱼就是我们水处理的金标准。”这个“金标准”转化为水质监测基站的时实数据是:氨氮1.2mg/L、铅0.037mg/L,远远低于行业标准8mg/L、0.5mg/L。

“硬件更新”不仅于此,2019年,西南铜业环保投入和环保设施运行近3个亿,在硫酸三系列新增电雾,脱硫新增布袋除尘器,新增雨水快速处理,对精炼厂房环集烟气脱硫,实现了“厂房无烟气、道路无扬尘、厂区无异味、场地无积灰”。

2019年,公司排放烟气量同比下降12.99%,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相比许可排放量分别下降67.12%、37.43%、44.94%,实现了“超净”排放。

4

绿色文化 企业发展的一抹亮色:软件升级

漫步工厂,随处可见“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安全环保第一”等标语,厂区内绣球花、三角梅争奇斗艳,杨梅树上硕果累累,还有员工在墙体画了绿色环保的宣传画……这都得益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在“硬件更新”的同时,“软件升级”也必不可少。西南铜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大对员工培训力度,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走动式管理、提问式管理,强化对环保应知应会知识点的学习,以超净达人竞赛、7小时精准操作劳动竞赛、月零超标竞赛等活动激励助推关键岗位人员精准、精心操作,密切注视数据变动,及时预警,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安全环境健康部田俊说到:“我们建立了一个治污群,把生产前端的产污单位拉进群里,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把压力向前端传递,倒逼产污单位做出改变”,实现了从“事后诸葛”到加强前端管控、过程控制的转变。与此同时,西南铜业还出台了环保“十条禁令”,违反环保“十条禁令”与违反中铝安全生产“十条禁令”的处罚力度是一样的。

5

美丽工厂:万里星河不如你

如今,西南铜业的“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发展“体格”和“体质”也越来越好,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西南铜业举行首届环保开放日活动,打开工厂大门,邀请市民参观工厂,让美丽工厂眼见为实,而市民也体会到西南铜业绿色发展的魅力,感受到西南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纷纷为西南铜业点赞!

责任编辑:孟庆科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