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抗疫】本报记者疫区日记(9)

2020年02月10日 13:45 12348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日记九  2月4日



立春了,梦中的花开,应该已在路上


今日立春,又一个四季的轮回。


在这个轮回的开始,阳光依旧灿烂。早上起来,看见满院的春阳,金光闪烁,忧伤的心里忽然就多了一份欣喜。从回来的那天起,坏消息让人一惊一乍,除了门前屋后转转,基本哪儿也没去,窝在家里的日子,阴雨居多,难得几个晴天。有阳光,忽然就有温暖,心里也就多了一分希望。


听老支书说,大王镇确诊的两个病例相继痊愈出院,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消息了。村里的防控措施依旧,远在新加坡的发小胡海平想看看中庄铺的街景,上午又到街上去了一趟,拍了几张照片发给他。看完了他感叹:“空无一人啊!


是的,确实是空无一人。确诊的两例虽然出院了,但是有接触的人员依旧还在潜伏期内,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一个新的病例。这几天每天狂飙的确诊人数,让乡村里朴实的百姓心里莫名地发紧,只要能把病毒挡在门外,他们觉得什么措施都不过分。那些高高在上的冷静分析人性卑劣的人们,也许并没有真正了解底层百姓心中对未知的恐惧和无助。昨天我说小鬼子的脑袋被驴子踢了,说句实在话,我们很多的所谓精英们的脑袋,应该是被小鬼子踢了。在非常时期,能保住自己不给国家添麻烦,就是最大的贡献。


大王镇在下刘村附近建了一个隔离点,预备着隔离镇里有新发现的发热病人,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据说发生了冲突。糊涂啊,我的乡亲们。非常时期,只要有利于疫情防控的一切措施,即使会损害我们一村一户的利益,我们也应该全力支持。这些措施只会对整个疫情防控有益,只有整个区域没有疫情发生,我们才是安全的,不然,一村一户,又如何独善其身?


同学群里转发一条消息,汉口北批发城的业主们联名请愿,愿意将几万间水电全通的空置商铺捐出来,建成临时医院或隔离所,为武汉解难,看的我眼睛蒙蒙的。国家有难,乃见真情,草莽中自有英雄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这种危难关头同舟共济的精神。


跟老母亲讲今天武汉的疫情报告,老人家静静地听着。反复确认了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老人家悠悠叹了一口气:“这么多!”长久的沉默之后,她说,“要是能替换就好了,把生病的全换成我们这些老人就好了!”我紧抿着嘴,掩面而出。


来到小院子里,我抬头看着门口的老树,阳光下,老树依旧散发着神性的光辉,枝叶婆娑间,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声入耳,我想起屈原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空气中流动着无声的莫名情绪,脑袋嗡嗡的,忽然有骂人的冲动。


庚子鼠年的立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来临。阳光灿烂,温暖中却带着莫名的忧伤。武汉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单元发现了一个疑似病例,坐在家里,感觉要生病了,心慌,胸闷。我只能天南海北古往今来地开解,虽然自己也觉得那些语言听着无力而乏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除此,我不知道,我还能说些什么。我总不能跟他说“春之言蠢也,物蠢而生”吧?总不能跟他说春是“蠢蠢欲动”吧?


这一个立春日,喜忧参半,滋味悠长。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忆起这个庚子鼠年的立春日,定然有着不一样的感悟。从来,没有一个立春日,这般寂静,这般无奈,这般苦涩而难言。


立春了,梦中的花开,应该已经在路上。我想迎着花丛走去,就在这个春天。但愿,一切灾难都尽快过去,赏花的日子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dl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