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力同心 抗“疫”必胜

2020年02月08日 10:12 11890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020年的春节,成为了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经历的最特殊的一个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爆发和防控,在从国家到地方的“硬核”应对中,在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学专家第一时间的全面投入中,在医疗工作者忘却了生死的一线拼搏中,在媒体工作者从去年12月就开始的密切关注和勇敢发声中,也在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严密防控中,展示了面对困难不放弃、同胞相连不抛弃的中国。这当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低频持续,谣言此起彼伏,回应亡羊补牢。

舆论的导向,有赖于信息发布的公信力,当缺位的权威晚于民间的观点,谣言就产生了沃土和根系,意见领袖就成了最可信赖的情绪依赖。情绪的疏导,有赖于畅通的输入和输入路径,当个体的“云监工”与国家抗击疫情紧密相连,一种虽然戏谑但却积极的生活方式诞生了。民意受到尊重,如果不能杜绝负面新闻的实际发生,就更加有赖于公正的媒体发力与高效的国家监管作为,接力式的舆论监督可以减轻公众的焦虑,更可以极大地避免舆论失焦和错位。由此,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如果借助社交平台进行发布,将极大地助力民情平复、民心凝聚,而非使社交媒体自身成为信息的发布源,如果是这样,网络上盛传的专家学者的论调、爆料和冷静言语下的极强引导性负面内容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毕竟,谣言也是意识层面的瘟疫。

这当中,对于中国经济的唱衰论调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的确,漫长的假期、隔绝的生活、停摆的产业、透支的财政,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毋庸置疑,“假期经济”断崖式下跌,专家学者的精准研判也并非妄言。但这也是面对疫情,福祸相倚的无奈之举和必选之项。不可否认,瘟疫可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破坏,但同时能够重新认识和反思生命的价值,更能够对当前发展成果和举措给予冷静思考和系统梳理,促进新领域、新产业、新学科的开拓和诞生。悉数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高速和高质量发展并不冲突,面对每一次国难和危机,都会有人提出“急刹车”之说,而历史的脚步也证明了,没有所谓“刹车”,每一次“危”对于中国而言,亦是考验之“机”——必要的减速为了行稳,才能蓄势而致远。

而对于个人来说,“生活的急刹车”似乎更为妥贴和必须:现实的社交、无间断地输出和人群的安全感都给人以优越的假象,当一切归为寂静,这“留白”又何尝不是一个清醒的召唤!众声喧哗之下,习惯了现世安稳的人,又何曾倾听或者忧虑过“远处的哭声”?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交平台,充足甚至已经最大化的自我和自主,是不是让人时常遗忘了用思考的力量去承载时代赋予的责任。

这场疫情,是对国之考验,也是对人之考验。危机之下,有人危言耸听,人从未停歇,有人坐以待毙,有人逆风前行。每天的消息中,中央企业的努力、受影响产业的坚守以及有色企业的倾囊,让我们看到,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当前的疫情,更让人将用加倍的信心和凝聚的力量砥砺奋进,困难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顿点而非休止符,噪音是齐声合唱时无法阻止的共振回响——虽无一马平川,但经艰难困苦,必将玉汝于成。

责任编辑:孟庆科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