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铝业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

2019年10月28日 9:17 10703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微信图片_20191028091627

随着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的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时代的到来,铝 的应用前景更加广泛,如何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铝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24日,由 上海铝业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铝业高峰论坛在上海松江举行,来自业界的诸多 教授、专家及企业代表结合行业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聚焦铝材、铝制品、再生铝生产发展展 开研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范顺科、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琪等出席论坛并作专题报 告。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章吉林、山东省铝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前方、 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管维镛先后致辞。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上 海铝业行业协会会长徐国涛作《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中,回顾了上海百年铝加工发展历史 、上海铝协发展情况及未来展望。上海铝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永达主持论坛开幕式。

当前,在我国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竞争力 不断提升,同时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铝加工业发展还面临哪些问题?

范顺科在题为《我国铝加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告中阐述了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 、存在的优势与特点、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发展建议。他指出,当前,我国铝加工业发展 在产量增速放缓、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产业呈集群化发展趋势、铝材出口持续增长、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铝加工业有着诸多优势与特点,诸如,铝加工产业链完整,技术和装备步 入国际先进行列,上下游一体化,短流程备受推崇,同时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 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等。

范顺科表示,我国铝加工行业发展,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共同推动铝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二是树立安全 生产、金融风险、环保风险、企业家传承等为要素的大安全理念。三是从规模速度向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转变。四是加快转型升级。向深加工延伸,扩大铝应用,开发新产品等。五是坚持 创新发展。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原始创新。六是坚持国际化发展。 要继续矿大出口,对标国际一流,实现“弯道超车”。七是坚持产融结合,发挥资本作用。

他指出,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严峻形势,但要看到,一方面,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 庞大的国内市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出口仍有一定 的增长空间,“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广阔,我国铝加工产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章吉林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铝加工产业取得了 巨大成就。铝加工产业已经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转变,目前正处于由弱转强的关键阶段,急需推 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他说,尤其可贵的是,长三角地区广大铝加工企 业在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耕细分市场,争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 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他希望长三角铝加工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加强产业内外和上下游融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推动我国铝加工产业发展作 出更大贡献。

赵前方在致辞中表示,上海铝协从其成立30年的发展中,见证了我国铝工业突飞猛进的发 展变化,为推动区域间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滨州市铝行业协会与上海铝业行业 协会继续深化合作,夯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促进两地区铝产业的协作发挥更大作用。

管维镛在致辞中,首先对上海铝业行业协会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他指出,30年来,上海 铝业行业协会在推进行业发展、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 ,今后,上海铝协在连接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专业协会间的交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论坛报告环节,黄崇琪、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李士龙、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学院院长孙宝德、苏州大学院长张海、中铝集团首席专家赵丕植、尚轻时代金属信息咨询 (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春明、中铝集团首席工程师林林、上海铝协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家荣、 上海锐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佩成、上海铝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凌亚标、格力电器股份 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谢晨璐、郑州西盛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有望等教授、专家分别围绕铝工 业发展的主要风险与挑战,铝合金加工技术、铝板带箔发展状况,铝在轻量化、新能源以及永 磁场节能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再生铝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为企业拓展思路,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启发性建议。

此次论坛,共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应用科技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以及长三角区铝加工业相关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郭沛宇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