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大型多卷本《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已全面展开,正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中国工业史》各卷已经完成了“三级大纲”和“大事记”的编纂任务,全面进入到初稿写作阶段。其中“医药卷”、“有色卷”、“建材卷”均已完成了初稿写作。预计在2021年初步完成《中国工业史》的编纂工作,向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献礼。
4月18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主办的2019年《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通史,《中国工业史》编纂最新动态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中国工业史》的编纂采用综合体体例。各卷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上、下或上、中、下册,每册约100万字,总规模约5000万字,共计19卷。2019年还将有10个分卷完成初稿编纂。由130位史学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审定机构已经建立,并启动书稿审定工作。
2011年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路耀华等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发起“编纂《中国工业史》”和筹建“中国工业博览馆”的提案。2012年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致函中国工经联,对提案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2014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中国工业史》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2015年 7月12日,中国工经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编纂《中国工业史》座谈会暨签约仪式”,标志着《中国工业史》编纂这一国家工程正式启动。
“编纂《中国工业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要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完成好编纂任务。《中国工业史》要坚持做到‘六字要求’,即真实、科学、共识。《中国工业史》问世后,要在全社会得到共识。当然不可能没有不同意见。只要在社会上基本形成共识,得到社会公认,就成为了中国工业的一座里程碑。”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经联会长李毅中在出席会议时表示,还要坚持“以史为主、真实记叙、准确评述”。“以史为主”是指历史阶段的划分要准确把握,所选用的史料、时间、收集凭证,一定要真实,这是工业史的基础。“真实记叙”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国工业史既有快速发展时期,也有困难时期;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历史教训;要直面差距与不足,要真实记叙。“准确评述”则强调当评则评、宜评则评。无论对于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发生的事项,都应当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表述,作为评述的依据。
路耀华简要介绍了《中国工业史》的编纂情况及成果,他表示:“中国工业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史》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丛书,也是描述中国各工业门类产生和发展的全书,是国务院领导关怀和支持、有关部门批准编纂的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国家工程,是填补中国工业历史研究空白,坚持文化自信的创新工程,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价值观的铸魂工程,是纵述百家、涵盖广泛、面向国际的宏篇巨着。”
另据记者了解,《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将按照“真实、科学、共识”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水平,权威版本”目标要求,以质量为核心,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到会祝贺,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主持会议。来自工信部规划司、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局、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档案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领导,《中国工业史》审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工业史》各分卷编纂委员会、审定委员会、编辑部负责人等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责任编辑:dl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