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未来氢能将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费10%

2018年10月12日 10:7 1079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未来,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将达10%。氢能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

11日,由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国氢能联盟)举办的“2018年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高峰论坛”在海口召开。论坛上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核心观点做出以上“保守”估计。

“氢是二次能源,作为能源载体具有显著优势。”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余卓平介绍,氢能具有零碳、高效、可作为能源互联媒介和可存储等多项特征,其广泛应用将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

“可以将2018年定义为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元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表示,原因之一就是随着今年2月中国氢能联盟的成立,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有组织、有计划、有方向的集群攻关开始逐步形成。

不过报告指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既拥有优势和机遇,也存在瓶颈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是第一产氢大国,具有丰富的氢源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在氢能产业方面政策、技术与装备、标准、法规等还不完善。此外,氢能储运技术亟待突破、燃料电池技术与国外相比尚有差距、基础设施匮乏等是我国发展氢能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报告认为,中国应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迅速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关键技术投入,抢占战略制高点。其具体建议包括推动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筹建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制定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相关技术标准等。

责任编辑:郭沛宇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