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来自铅锌分会理事会的声音: 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铅锌企业命运共同体

2018年06月29日 12:30 10232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6月28日,来自国内铅锌行业100多名代表齐聚陕西省宝鸡市,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分会三届二次理事会上,紧紧围绕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共同商讨应对举措。铅锌分会现有48家理事单位,冶炼总产能约占全国的70%,已成为中国铅锌骨干企业的核心组织和中坚力量。

近两年来,中国铅锌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回升,2017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利润310.7亿元,同比增长67.35%,占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利润的13.52%,比2016年占比提高了2.76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铅锌工业产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供给过剩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科技创新和拓展应用的双重短板是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指出:“行业盈利基础并不稳固,产业竞争力不强。”受加工费和市场价格双双下降、各种成本刚性提高的影响,今年1-4月实现利润57.4亿元,同比下降10.4%。从4月至今,冶炼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金额加大,开工率下降。

环保对铅锌行业既是生命线也是高压线,要将重金属防控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动力。铅锌行业是重金属污染防控的重点行业,环保问题累积时间长、历史欠账多,重金属污染防治形势严峻,责任重大。尚福山对中国铅锌行业发展提出要求:“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绿色铅锌产业;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应用瓶颈,聚焦量大面广的民生需求,把创新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大铅锌应用方面;要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国际产能合作。”

对于当前铅锌冶炼企业如何应对挑战主动走出困境,三届二次理事会(轮值)理事长、东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黑记表示,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在资源、环保等方面投入巨大,成本居高不下,同质化产能竞争严重。他提议:“铅锌分会这个平台具有把指头变成拳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行业自律联合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适时灵活弹性生产,坚决把冶炼产能降下来,扭转冶炼加工费低于成本线的非理性局面,使其回升到价格合理利润均衡的正常水平,促进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斌在三届一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对我国铅锌工业发展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淘汰了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企业,减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促进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据了解,201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的铅锌企业数量比2010年已减少约40%。但另一方面,采选冶一体化企业占比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精矿结构性短缺造成冶炼加工费大幅下降,价格上涨给矿山带来了超额利润,但对于冶炼企业仅是利润恢复型增长。”他建议:“继续深化铅锌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冶炼企业要突出去产能、控成本、降负债,强化铅锌消费变化趋势跟踪研究,科学规划理性投资,严控产能过剩。”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云南冶金集团、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等十余家企业领导也对目前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和建议。

工信部原材料司有色处副处长黄瑜对《铅锌行业规范条件》修订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她表示,铅锌骨干企业的企业家都非常有责任感,对促进行业绿色发展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希望继续与有色协会共同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一部总监李辉表示,矿产企业、冶炼企业是一条产业链,是利益共同体,各方都应尊重市场规律,自律和理性发展。上期所将继续加强与有色协会的合作,深化对有色实体产业的服务。

理事会强调,铅锌行业要奋发图强,明晰“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与“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的内在关系,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我国由铅锌工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本次会议还完成了三届理事会和秘书处的人事变更和增补等各项议程。

理事会后,铅锌分会与上期所联合主办了期货市场服务于铅锌行业研讨会。

责任编辑:郭沛宇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