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海外拿矿 那些曾经错失的良机

2009年10月19日 8:53 10271 来源: 经济观察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009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尚未画上句点,2010年的谈判又已开始。在进行了几次低调的“吹风”后,10月15日,中国钢铁行业代表齐赴青岛,与矿石供应商展开新一轮试探接触,即2010年铁矿石价格预谈判。
  令人略感尴尬的是,这次会议中国铁矿石谈判的主要对手,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均无代表到场。
  不过,就在几天前他们已然通过外媒放出风声,声言将要求把2010-2011年度的铁矿石价格上调30%-35%,以部分扭转今年铁矿石降价33%的局面。
  但就在10月13日召开的国际钢铁大会上,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已经表示,铁矿石价格已没有上涨空间,目前中国已经超量进口铁矿石了,不可能再继续涨价。
  10月15日晚间,一位在青岛参会的钢铁企业人士对本报表示,前景堪忧,钢协一直想谋求建立的中国价格会非常难以实现。这位钢铁人士担心,如果再像2009年那样僵持下去,很有可能中国想要的“中国价格”不仅没有得到,原有的谈判机制也会彻底破裂。一旦长协机制被打破,实际上对中国钢铁行业更为不利。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资源,一切免谈。年复一年艰苦的铁矿石谈判,让中国钢铁行业越发意识到掌控资源的重要性。开辟三大矿山公司之外的资源成为中国钢铁行业谋求价格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过去的十几个月内,国内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集体走出去购买矿山,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南非……收购报价屡创新高。“不计成本”,成为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寻求矿山心切的描述。但尽管如此,也鲜有中国企业能够顺利拿下矿山资源。
  事实上,在中国钢铁业发展历史中,曾经多次错失了在海外拿矿的绝佳机会。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何琼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