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新中国60年地质矿产事业回顾:保障发展成就繁荣

2009年09月25日 8:43 8734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
  在老一代人的词汇中,也许还保留着“洋钉”这个词,它见证着旧中国矿产资源的极度匮乏。
  60年前,中国的地质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
  统计表明,1949年,我国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2种,矿山300座,矿产品极端匮乏。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
  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地质矿产事业一个崭新的时代。60年来,我国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建设日益加强。
  60年过去,今天的中国,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
  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大发展,成就了中国矿业的繁荣,为中国经济60年的大发展、大跨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我国目前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业和居民用水来自于矿产资源。
  全国建成大中型矿山企业1万多个,小型矿山企业11万多个,从业人员800多万人。300多座城市因矿崛起,大庆、攀枝花、平顶山、金昌、白银、嘉峪关等矿业城市为地质工作者树碑。
  60年来,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相对集中统一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市场机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步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服务作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相继开展了成昆铁路、成渝铁路,三峡工程大坝、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选线、选址工程地质论证,为在新中国的“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20世纪70年代,配合国家农业水利发展,开展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中国地质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勘查寻找了一大批集中供水水源地,解决了北方主要农产区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和北方主要城市供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质矿产领域的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将传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普遍运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动了环境地质学科向多领域拓展服务对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成为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三峡库区、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价、调查和防治取得重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建立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目前,全国545个县(市)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网络,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1万多个,完成1640多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摸清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
  地质环境管理为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在严重缺水地区找水,300多万群众饮水困难得到解决,被人民群众誉为“生命工程”;探明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保障北方重点城市的70%和南方重点城市的20%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源;建立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点2,3847个,实现监控面积100万平方公里。
  城市地质和农业地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建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利用、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质量与后备资源评价等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29个省(区、市)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批准建立28处国家矿山公园;建立20个世界地质公园、138个国家地质公园,我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