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稀土保卫战初战告捷 稀土企业将重组至20家

2009年09月24日 8:40 6538 来源: 证券时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随着中国稀土出口政策开始收紧,“西方加速开采稀土矿”成为近期一些海外媒体密集报道的内容:日本住友商社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参与从铀矿中提取稀土的商业活动,丰田通商表示除了在印尼从事从锡矿中提炼稀土资源的活动之外还将在蒙古、越南开发矿山;与此同时,因为对后期市场供应和价格均有较高预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正着手准备重新开采本国一些地区的稀土矿,一些加拿大公司除了加紧建设原有项目外,还正在南非、美国和巴西开发新矿。
  很显然,中国以外的稀土项目和矿产资源开始被中国的“收紧政策”激活,是中国在稀土资源保卫战上的初战告捷,而并非某些人所认为的:这种现象表明“中国稀土限制政策恐难奏效”。因为“收紧出口→抬高价格→激活海外矿山”是中国稀土贱卖现象终于逆转的必然体现。
  由基本的“需求-供给-价格”关系曲线可知,在需求不变条件下,减少供给必然会出现价格走高的现象。中国收紧稀土出口政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减少供给”的举动,当市场从中国的限制稀土出口政策取向中捕捉到稀土价格即将上扬的预期时,从中国以外的地区寻找稀土资源成为那些稀土需求国家和企业的后续举动,这个过程即是一个抬高稀土价格并激活那些原本因为中国廉价稀土而关闭矿山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稀释目前中国过高稀土全球供给比率的过程。当目前中国的稀土市场占有率从90%以上下降到50%左右时,中国稀土的“贱卖透支”现象才能算是真正得到抑制。
  从国际铁矿石巨头导演的连续数年的“价格操纵”实践来看,在供给集中而非一盘散沙的情况下,50%左右的市场供给份额足以牢牢掌握资源价格话语权。中国稀土要想摆脱绝对供给却无价格话语权的怪象,改变国内产业过度松散成为关键步骤。尽管中国南北两大稀土集团的构想似乎已经泡汤,但是工信部副部长公开表态称中国近百家稀土分离企业通过重组将削减到20家,仍给人以期待。
  在稀土资源的价格话语权争夺战中,中国矿企缺乏实力、价格策略手法稚嫩,以及一些中国的对外投资资本也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试想一下:如果相关矿企前几年就布局海外稀土资源“吸货”,中国收紧出口后继续买进的过程就能成为“边拉高边出货”的过程,这种能持续数十年的稀土价格和控制资源量的“双增长”才是“双丰收”的最佳格局。

责任编辑:仁可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