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8月进出口低于预期 是“恶化”还是“企稳回升”?

2009年09月14日 11:10 759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根据海关总署9月11日发布的数据测算,季节调整前,8月,中国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23.4%,进口同比下降17%,降幅较7月进一步扩大。
  当前的出口形势究竟是“恶化”还是“企稳回升”,数位受访人士对此判断并不一致。
  有外贸系统官员9月11日表示,8月数据远低于外贸系统的内部预期,考虑到常规的圣诞拉动效应,环比的好转很难成为外贸“企稳回升”的佐证。
  17%的进口跌幅也令市场人士大跌眼镜,数家机构此前预测的8月进口降幅在10%左右。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分析说,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值的大幅下跌是8月进口跌幅扩大的主要原因。

争议出口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说:“8月份当月,中国外贸出口1037亿美元,进口880亿美元。经季节调整后,8月份同比增速不变,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增长2.3%、3.4%和1%。”
  实际上,未经季节调整的原始数据显示,出口跌幅已经连续第二个月扩大。6、7月份,中国出口降幅分别为21.4%和23%。
  记者获悉,2006-2008年期间出口货物中,大约沉淀了60多亿美元的未结关数据,这部分数据已被均衡计入2009年6、7、8月三个月的贸易数据中。虽然这一数额并不算大,但若剔除这一因素,实际的贸易数据可能更加难看。
  海关总署的分析显示,从出口结构上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仍然明显好于整体水平。1-8月的出口累计显示,除了服装的出口降幅再度扩大到两位数外,鞋、家具、箱包等出口降幅仍然维持在一位数。
  占出口总额约六成的机电产品,8月出口仍未见明显改善。1-8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0.6%,与1-7月20.8%的降幅基本持平。
  原五矿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9月11日说,7、8、9、10月几个月原本是中国传统的出口旺季,这一阶段出口不见复苏,全年出口明显好转几乎无望。8月数据发布后,他已经将全年出口降幅预测值从此前的下降10%调整为下降15%。
  7月贸易数据发布之时,海关曾经根据连续5个月的环比反弹,做出外贸“逐月回升趋势基本确立”的判断。
  周世俭认为这一研判过于乐观,考虑到欧美的消费季集中在第四季度,中国下半年出口呈现环比增长是多年来形成的规律,“环比数据的好转说明不了问题”。
  反观更有观测意义的同比数据,“从去年11月出口出现负增长至今,出口并未呈现改善的苗头,7、8月连续两个月的出口降幅扩大,外贸形势应该是恶化了。”他判断,倘若9月贸易形势仍然糟糕,可能刺激政府在10月中旬的秋交会之前出台新的刺激出口措施,“我个人判断,退税还有两个点的上调空间”。
  金融危机以来,政府曾数次普遍上调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目前的平均退税率为13.5%,低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平均退税率15.5%。
  数家受访出口大户也将近期订单的回升理解为常态的圣诞拉动,而非真正的出口复苏。
  服装出口大户上海飞马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陆龙生说,虽然三季度的在手订单环比一季度增幅超过30%,但同比仍有15%的降幅。他认为,反映明年上半年出口形势的秋交会,如果成交理想,出口将在明年步入真正的恢复期。
  也有数位受访分析人士赞同海关“企稳回升”的判断。
  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冯玉明说,出口触底回升的态势已经确立,一两个月的数据反复不能得出“恶化”判断。考虑到7月出口的环比增速超出预期,8月环比增速的放缓可以理解。
  张永军预计,即使剔除去年末出口基数较低的因素,未来数月中国的出口仍会明显好转。支撑这一判断依据在于,7月,美国工厂订单已经连续第四个月上升,“考虑到这一指标传导时间的滞后,四季度出口会有实质改善”。
  实际上,中国出口最为重要的先行指标之一的加工贸易进口,也正在逐月改善。海关的分类数据显示,1-8月,加工贸易进口额同比下降了26%,降幅较1-7月的28%明显收窄。
  经贸系统人士透露,加工贸易重镇的广东,近月部分关区的加工贸易进口额环比今年1、2月份的加工贸易进口额,增长几乎接近一倍。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