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世界有色金属“明珠”的污染之痛

2012年02月03日 10:8 538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作为全球有色金属储量最为丰富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湖北,被国际有色金属行业视为有色金属的“明珠”。但此次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及此前多年来频发的污染事件,所暴露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协调之难、产业转型升级之艰等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河池因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开采、选矿、冶炼企业众多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记者在河池市采访的时候,绝大部分接受记者调查的市民们均表示:河池、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是丰富的矿产资源、遍地冒烟的冶炼企业,另一方面则是一批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巨大压力……污染事件频发的背后,纷繁芜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事实上,在中国西南地区,重金属污染不仅仅出现在广西。湖南、云南、贵州、湖北等省区都出现过类似事件。
  2011年6月,与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的两名承运人将5000余吨铬渣非法倾倒在曲靖市麒麟区农村的路边和山坡上,造成附近农村77头牲畜死亡。在当地南盘江边,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堆放了超过14万吨的庞大铬渣堆,地方农民称,南盘江水质存在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2009年7月,湖南省浏阳县发生镉污染事故,500多村民尿镉超标,最终事故被认定为由于长沙湘和化工厂废渣、废水、粉尘等造成,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粉状硫酸锌和颗粒状硫酸锌,2004年未经审批建设一条炼铟生产线。
  企业逃避环保责任、违法排污,加上一些小企业非法开矿、非法生产等,正成为中国西南重金属污染高发的元凶。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专家、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表示,一些冶炼厂大多没有综合提炼能力,把最有价值的部分提取之后,没有能力把重金属镉等提炼回收,就把含有重金属的废渣、废液堆积起来,造成了污染的隐患。
  “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经济利益第一,有钱就把钱赚了,别的就不管了。”许振成痛斥这种现象,并表示经历这次污染事件之后,当地一定要在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他建议,环保部门应对这类企业对污染物的处理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于冶炼企业使用的原料,监管部门要知道相关元素成分,提取了多少,剩余的部分又到了哪里,都要掌握。”许振成说。
  针对今后的广西有色金属工业布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处副处长廖一斌表示,有色金属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河池市是广西的有色金属基地,在布局调整上肯定要认真把握,不能盲目。“在产业布局上,一定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保证集约化、规模化、高起点。提高产业进入门槛,小的企业和落后产能一定要淘汰,这样才能实行更加规范的管理,使得产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他说。

  相关链接
  2012年1月15日,广西河池宜州市环保部门发现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出现死鱼现象。后经调查发现,龙江河宜州拉浪码头前200米水质重金属镉含量超标。
  1月18日,柳州市接到河池市发来柳江上游支流龙江发现镉浓度超标污染情况通报,并于次日成立应急指挥部,应对龙江宜州河段重金属镉污染可能对柳江造成的影响。
  1月19日,河池市发布通告称,经当地政府协调,上游电站加大下泄量,以有效稀释被污染的水体。当地政府正加强排查监测工作,重点监测企业的原料购进情况和废水废渣镉、砷含量变化情况,以尽快找到污染源。
  1月27日,广西启动突发环境事件II级应急响应,成立了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邀请相关专家成立应急指挥部专家组,统一协调指挥处置工作。
  1月29日,龙江镉污染事件污染团前锋当天上午进入柳州水源保护地,并一度接近国家临界值,但尚在控制范围内。
  1月30日,龙江镉污染事件中涉嫌违法排污的金城江鸿泉立德粉材料厂等相关企业的7名相关责任人被依法刑事拘留。通过采取除镉、调水稀释等综合应对措施,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从80倍降到25倍左右,应急处置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事件的态势完全处于控制之中,柳江水质仍处于达标状态。
  2月1日下午,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新闻发布会最新通报,经过警方立案侦查,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金城江鸿泉立德粉材料厂均涉嫌造成此次龙江河镉污染,目前共有8名相关责任人被警方控制,另有4名相关责任人正在通缉中。
  为应对污染事件,环境保护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河池市、柳州市及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广西启动了应急预案并成立处置指挥中心,约请专家分析研判,加强对龙江沿岸饮用水水质的动态监测,确保柳州市取水口水质达标,确保不停水,确保供水达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责任编辑:lee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