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电全球经济是否复苏争论不断,金融海啸的影响是否已经褪去还是要回归数据,台湾《商业周刊》邀请渣打、瑞银跟摩根大通等外资分析师在解读数据后,发现五大破解经济复苏假象。
发现一
表面:高盛大赚,市场资金体质趋于正常?
事实:高盛赚的是投机财,本业未见起色
引发这次金融海啸的关键在于,资金流动出了问题,市场弥漫信心危机,银行不愿放贷给企业,导致经济动不起来。当高盛集团第二季财报出炉,大赚34元,高出市场预期时,给了所有人市场资金体质趋于正常的讯息。
但若细分高盛的财报却会发现,高盛最大的收入,来自交易和自营投资收入,贡献集团约107亿8000万美元,在总收入中占比78%,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这代表高盛这波赚的是投机财。
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景气复苏,透过降息让资金大幅从银行流出,希望活络市场,结果,大部分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在同时,当其它银行都趋于保守时,高盛又逆势投入高风险的交易市场获得高报酬,气势之旺,让人戏称高盛已经是华尔街最大的对冲基金。
但落到实质上的本业,高盛在商业房地产的损失高达7亿美元,放贷业务也趋于保守。其它银行如花旗的财报也显示,其消费者银行业务的获利锐减78%。这些数据都透露,现在要谈市场资金体质变健康,言之过早。
发现二
表面:四分之三厂商获利超过预期,景气好转?
事实:先前预期太保守,实际较去年衰退21%
虽然金融市场健康未恢复。但S&;P指数成分股中,有四分之三的厂商,交出高于市场预期的成绩单,很令人振奋。但冷静分析,“可能就是之前overshooting(太过头)的结果。”符铭财说。他所指的是,先前市场分析师对景气过于保守,在预期标准下调太多下,厂商表现当然很容易超过标准。
若以7月24日前公布财报的S&;P指数成分股企业做统计,这些企业的净利其实比起去年同期,是衰退了21%,显见企业获利能力尚未提升。以英特尔为例,虽然英特尔财报也被认为超乎预期,但若与去年同期相比,其营收跟净利分别约衰退15%跟125%不等。
更令分析师担心的是,有些企业如IBM、惠而浦、辉瑞(Pfizer)、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Lowe“s等,第二季获利增加的关键,是一连串的精简成本计划,包括裁员、减薪。“这将会形成一个脆弱的平衡。”符铭财说。企业要维持获利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因此造成更高失业率、消费信心降低的负面循环,最后仍会反映到企业本体营收表现上。
发现三
表面:GDP衰退减缓,最坏时光已过?
事实:政府投资撑场,个人消费未见回温
当金融跟各产业表现都并未完全回归到海啸前的健康程度,甚至连大幅反转的迹象,也堪称勉强时,美国同时宣布了第二季国内生产毛额(GDP)的数据,好消息是,比起首季仅衰退1%,幅度已趋于减缓。
责任编辑:王慧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