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专家:中国对外资并购民族企业的担心很荒唐

2009年08月03日 9:20 10047 来源: 经济观察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978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起步阶段。如果真正细分,1986年才可以看作正式的起步阶段。
  “你们为什么只同我们谈技术引进,而不谈合资经营?”1978年,应邀访华的美国通用公司董事长墨菲如此询问当时主持接待的李岚清。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撰写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记录下了这个生动的片断。
  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初,有人第一次提出了“合资”的概念。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设想中,邓小平的策略是主动“引狼入室”,即通过“引进国外巨额资本密集投入”的方式来拯救中国已趋于瘫痪的经济。在1978年6月22日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 “胆子放大一点”,“搞它500亿”的观点。之后,他亲自去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招商引资。
  正是这种想要和世界接轨的急切心情,换回了当年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合同,其中有一半是在年末的10天时间内抢签的。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相关部门又陆续制定并颁布了很多法律和法规,给利用外资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真正意义上的首家合资企业,是1980年4月由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中国航空食品公司合资成立的北京航空食品公司。
  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试验阶段。
  当时基本没有独资,都是合资合作,外商也不敢独资。中国完全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根本就搞不清楚独资是怎么回事。
  刚开放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外商来了之后就住招待所,北京饭店就那么一个,还是接待国宾的。投资者进来之后找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正大集团的席国民,是最早来大陆投资的外商之一,他曾回忆自己第一次去深圳考察的情景,住在深圳市委招待所,里面什么都没有,洗手间也没有,一间屋子只有两张床。
  有了需求,就会有项目。开始规模大一点的投资基本上就是几个饭店,如广州的白天鹅酒店,都是几百万美元的合作项目。制造业的合作也有一点儿,最早是深圳的制鞋制衣。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渐次推进,初步形成从沿海地区向内地推进的格局。
  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示范作用,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华人华侨投资的带动效应,“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蓬勃兴起。
  但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来自于港澳台地区,而来自于欧美日的跨国公司投资所占比例很小。
  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外资的利用大大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hoping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