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国土资源部表彰的“十一五”援藏先进个人和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管理先进工作者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远景区划室党支部的唐菊兴和肖克炎名列其中。对此,矿产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瑞江表示,个人荣誉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支部整体的荣誉,是党支部在落实全国地质找矿新机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交出漂亮答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的确,唐菊兴和肖克炎分别作为区划室找矿“甲玛模式”和研发矿产预测数字化“快车”的项目负责代表,他们的荣誉可以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远景区划室党支部创先争优的缩影。
让我们一起回顾区划室党支部是如何在雪域高原创造“甲玛模式”而实现铜多金属矿找矿重大突破,以及如何让矿产预测搭上数字化“快车”的过程,感受党组织在攻坚克难中体现出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创造地质找矿“甲玛模式”
2009年底,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铜多金属矿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提交矿石量11亿吨,其中查明铜矿资源储量超过300万吨(U1),这一重大找矿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十大找矿成果。而缔造地质找矿“甲玛模式”的就是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远景区划室为主组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勘查研究团队。正是“甲玛模式”项目组所在的野外临时党支部在雪域高原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使党支部在艰苦条件下发挥凝聚团队、鼓舞士气的核心作用,凭借一支藏汉一家、老中青科学家密切配合、作风硬朗且甘于奉献的勘查队伍,为我国新添了一处超大型铜矿。
在海拔4600~5400米的雪域高原上,如何在短短时间内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呢?
2008年,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评价和勘查工作启动,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远景区划室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唐菊兴担任项目负责人。从2008年3月中旬正式开始勘查工作,承担钻探工作的施工队伍有西藏和四川、辽宁等地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的人员,工区员工达400余人。在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下从事繁重的矿产勘探工作,往往一待就是5个月以上,极其枯燥的生活使每个人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项目组为此在甲玛矿区成立了野外临时党支部,目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凝聚智慧践行找矿承诺。
勘探工作伊始,就确定以斑岩—矽卡岩成矿理论来指导找矿,勘探的指导思想和工程布置原则均根据斑岩—矽卡岩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来实施的。事实证明,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对甲玛这样长期没有得到找矿突破的矿床是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后期的找矿突破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对确定矿床的类型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年来,项目组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和成矿预测方法指导找矿,推进企业、研究所和大学相结合,实现钻探进尺13万余米,而大于300万吨铜矿储量和11亿吨矿石量的提交,是“甲玛模式”项目组所在的野外临时党支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交出的最漂亮答卷。2010年8月26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考察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对资源所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公益性勘查成果迅速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勘查新模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责任编辑:lee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