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一致提出,青海是“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因此,在全省“十二五”规划中要更加突出青海的生态战略地位,将这个地位提升到国家甚至是全球高度。
研讨会是由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发展改展委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能源局、粮食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社科院、人民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徐福顺代表省委、省政府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杨伟民秘书长作了讲话。
与会领导和专家提出,要继续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试验区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三江源保护发展基金。同时,要发挥青海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态农牧业、旅游业、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重点,以低碳增长为方向的绿色发展模式,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与此同时,青海要将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等政策用足用好,加快藏区经济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推进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以能源、黑色、有色金属和贵金属、钾盐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勘探,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基地。
与会领导和专家特别建议,要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做大做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占地25.6万平方公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国内面积最大、唯一一个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区,承担着支撑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设的重任,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的现实选择。因此,“十二五”期间青海必须以柴达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重点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契机,着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基础建设、产业布局、资源保障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资源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示范性、导向性循环经济项目的扶持力度,继续在油气、盐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等领域谋划一批精深加工项目,构建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打响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品牌。
西宁和格尔木是青海的两大中心城市,专家们提出,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是要强化西宁市核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拓展空间,提升品位,强化科技、金融、物流、商贸等功能,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要把格尔木建成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电力枢纽和资源加工转换中心,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和经济集聚功能。
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青海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主题主线突出,规划思路清晰,文字平实朴素,文本简洁干练、图文并茂,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符合青海省情实际,重点任务明确,保障措施有力,是一个有战略高度、有研究深度,有创新表述的省级规划,能够很好的指导青海“十二五”时期的健康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lee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