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曹云德: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大智慧

2011年01月20日 9:32 55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010年,中国国际合作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中国海外石油与矿产资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曹云德获颁“中华之魂十大杰出人物”,几年来,曹云德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践的探索和成就,受到了业内外相关人士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曹云德说,“走出去”是双赢和多赢的世界观战略,在资金、技术、人才和产品输出过程中,疏导和理顺了世界资源的合理流动,利益分配也更加合理、公平!中国人在世界的赞扬和怀疑声中,冷静地面对现实,清醒地认知世界,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石油与矿产资源投资开发,积极开拓和融入海外资源市场,参与世界资源市场的竞争与资源的再分配,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需要。
  曹云德认为:“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走出去"发展的内在要求将要比"请进来"更加重要。”
  “走出去”仍步履维艰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和大宗工业原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中国的石油行业、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率先“走出去”。但由于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制约,行进步伐非常艰难。
  曹云德介绍,中国“走出去”起步晚,发展障碍重重。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外租了土地,投资收购了矿业资源,搞了很多项目,发展前景也很好。但想要继续做大,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缺少政策、法律、融资、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尤其是国际合作协调服务,运作起来非常困难。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在谈到“走出去”的风险时就说,一是经济方面,比如风险勘探,在勘探之前并不知道有没有开采价值。
  可以说,现在“走出去”的拓荒者是有胆略的,但同时也很彷徨。在国内,他们是佼佼者;在境外,由于市场复杂、语言障碍、思路不同、法律差异等,各方面都要从头开始。最先“走出去”的企业必定要缴纳惨痛的学费。所以,保证企业在境外的合法权益,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国家和企业理应有更加充分的应对措施。
  “走出去”需要大智慧
  曹云德指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不同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但要以诚相待、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即“和为贵”。和为贵,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融合力的根源。
  曹云德认为,“走出去”要选择适宜自身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以务实的行动、创新的方式开展投资与合作,一切以“和为贵”。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体制和资源,让我们的愿望和举国之力完美搭配。唯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提出的“深化能源国际务实合作”。

责任编辑:lee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