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消息 “走出去,最终还是靠企业走出去。”12月8日,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院长姚华军对记者表示,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成功关键在于中国企业。
对于“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现象,姚华军表示,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矿产资源定价权的缺失,“世界矿产资源整体充足,但现在许多矿产资源价格高出合理水平,垄断等人为因素是关键”。
在姚华军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取海外资源,能否带来经济效益才是关键”,而提升国家在矿产资源上的议价能力,只是一个“副作用”。
记者: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到海外获取矿产资源,意义何在?
姚华军:工业化要消耗矿产资源。任何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都无法完全满足其自身工业化的需要。农业社会需要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社会需要各种矿石材料。事实上,我们周围的公路、铁路等,哪一个不是矿石材料做成的呢?
中国正在进行快速工业化,再加上我国地广人多,资源消耗量巨大,我们已是包括铁、铝、铜、水泥等多种矿产资源在内的世界最大消耗国。面对如此大的资源需求,我国没有办法全部满足,现代社会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不进口它国资源。
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全球化,全球化中必然要求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以发挥各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矿产资源就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矿产资源禀赋。从它国获取矿产资源就成为全球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内容。
记者:相比其它获取资源的办法,并购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姚华军:从全球矿产资源的获取来看,主要是国际贸易,占90%多,以及买断国外矿权和风险探矿,按国际惯例,探矿者可优先获得采矿权。
相较于直接买断矿权,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定价权在矿产资源供给方这边,因此,贸易成本比较高。而风险探矿需要专业技术,同时风险很大,一旦没探到有商业价值的矿产,会血本无归。
但直接买断国外矿权的并不多,而且有不少国家禁止国外买家买下矿产后直接把矿产运回所在国。目前,矿产资源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氛围越来越强烈,进一步加大了直接买断国外矿权的难度。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在海外的矿产资源并购,首先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从外部因素看,金融危机给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国外矿产资源价格处于一个历史低位。从内部因素看,国内矿产行业,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也已积累了并购国外矿产资源的实力。
另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资源战略,日本、美国、欧洲皆是如此,通过并购矿产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矿产资源话语权,增加矿产资源保障的安全性。
但我并不认为,中国在海外获取矿产的企业都是基于这一考虑,虽然很多企业有国企背景,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能否获得经济回报。
记者:对中国企业到海外去收购矿产资源,你有何担忧?
姚华军:我比较担忧并购后的运营。现在,还少有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中国不少企业已经获得了海外矿产资源的股权甚至控股权,但并购完成后,是否能有效运作?
矿产开发是一个高投入、周期长、总体风险高的工程,矿产资源项目的运营不像一般的工业项目,比如汽车厂,只是安排好厂房、设备、员工就行,矿产资源项目的开发需要与当地社区融合,还要配合当地政府修建公共基础设备,特别是要重视环保方面,国外有很多矿就是因为无法获得环保许可而无法开采。
从过往的案例来看,往往是在当地开展工程建设、勘查等的机构,更容易获得当地的矿产开发机会。
从股权结构来看,中国企业如果获得控股权,往往导致国外比较紧张,其实像日本、韩国在外矿产投资,往往只获取部分股权,甚至交叉持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大面积的参股而并非控股,也能很有效地提升议价能力,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减少摩擦。
而且,从已有的案例来看,并购成功的另一个经验是,仅进行资本运作而保留并购目标的原有管理团队。一些企业陷得太深,把原有管理团队都换了,效果反而不好。
记者:在海外收购方面,你对中国企业有何建议?
姚华军:最根本的,是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竞争力越强的企业越能获得资源。比如在液体矿产资源这一块,中国三大石油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明显强于固体矿产资源企业。
当然,国家也应做好基础工作。比如,建立矿产资源平台,方便企业获得矿产资源的信息。另外,光靠生产型企业,获取国外资源的效率太低,要扶持相关中介机构。一个强有力的中介市场,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型企业的负担,帮助生产型企业获取信息,对目标项目进行专业评估,降低并购的风险。
目标定好了,战略定好了,谁能执行?国内外矿业竞争到后面,就是人才竞争,中国在矿业人才培养上还要奋起直追。矿产资源不像普遍工厂,比如汽车厂,可以通过看厂房、设备了解情况,但矿产资源都是埋在地下,必须具备专业的地质技术工作人员。
目前,许多国际矿业巨头的负责人,大多不是矿业背景,而是经济、法律和财务等等。这说明,国际矿业越来越需要了解资本运作和超越矿业来思考的人,但中国了解国际并购准则、能主持国际矿业并购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现在社会上在讲,要把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部分转为矿产资源,把货币债券转为矿产资源,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具体如何操作?具体买什么矿产资源,什么时候买,什么价格买?如此大规模的购买量,如何避免引起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
获取国外资源,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走出去。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不能做亏本买卖。因此,最终还是要推动建立起符合国际矿业动作要求的企业,企业走出去,才是真正的走出去。
责任编辑:lee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