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爱尔兰沦为“希腊第二”援助方案数周内出炉

2010年11月23日 9:53 8606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新闻图片20101023952381290477158781_8988.jpg
21日,爱尔兰总理布赖恩·考恩(左)和财政部长布赖恩·勒尼汉在首都都柏林出席记者招待会 新华社图



  11月23日消息  谁是“希腊第二”?答案终于在上周末揭晓。不堪本国银行业的巨大救助成本,爱尔兰终于在上周末正式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出援助请求,从而成为继希腊之后第二个因为债务危机而被迫寻求外部援助的欧元区国家。据悉,在未来数周内,各方将敲定一项规模至少为数百亿欧元的援助方案。
  爱尔兰的忍痛求救,赢得了欧盟各国以及IMF、七国集团的一致叫好。各方普遍认为,爱尔兰提出求救能够稳定市场信心,避免危机蔓延至欧元区其他国家。但不少分析人士依然认为,这一波的欧洲债务危机还未到平息之时。评级机构穆迪更是在周一警告说,可能将爱尔兰的评级下调多档。

  规模或为数百亿欧元
  过去几天,围绕爱尔兰会否需要寻求外部援助的猜测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从官方层面来说,爱尔兰政府一直不愿承认可能需要“外援”的现实,因为这可能影响到爱尔兰的国际形象和执政党的支持率。
  不过,随着形势日益严峻,加上来自欧盟其他成员的压力,爱尔兰当局的态度近期明显趋于软化。上周四,爱尔兰央行行长霍诺翰和财长勒尼汉都表示,预计爱尔兰将接受欧盟和IMF的贷款,以拯救该国受不良贷款影响而元气大伤的银行体系。
  上周日晚,爱尔兰政府终于正式宣布了向外界求助的决定。当日,爱尔兰总理考恩亲自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爱尔兰向欧盟和IMF提出的一揽子金融援助请求已经获得欧盟的批准。
  考恩还透露,这一为期三年的金融援助请求,将与爱尔兰银行业重组以及政府财政赤字削减计划捆绑,有关给爱尔兰贷款的规模有待日后谈判商定。他表示,是否调高本国12.5%的公司税没有被列入谈判的议程。
  爱尔兰财长勒尼汉则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说,此次的援助贷款将在IMF以及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框架下予以安排。英国和瑞典也已表示愿意为涉及爱尔兰的一揽子金融援助请求提供援助资金。他表示,给爱尔兰贷款的规模将达到数百亿欧元,但肯定低于1000亿欧元。勒尼汉说,对援助计划的讨论可能花费数周时间。



  国际社会一片叫好
  这也是欧盟第二次因为债务危机对单个成员国提供紧急援助。今年5月,为了帮助陷入主权债危机的希腊,欧盟联合IMF推出了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该基金同时用于为可能步希腊后尘的欧元区国家提供救助。
  本月以来,爱尔兰成为债市的关注焦点。10年期爱尔兰国债与同期德国国债的收益率溢价一度升至历史新高,该国发债成本也持续高企。爱尔兰背负着200亿欧元的预算赤字,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国银行业危机,有机构预测,为了救助国内银行,爱尔兰政府还需要至少500亿欧元的成本。面对如此巨大的缺口,投资者愈加担心,如果没有外部帮助,爱尔兰可能很难挺过难关。
  因为爱尔兰危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也对欧元区其他高负债国家带来冲击,近期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国债收益率也持续攀升,欧元则大幅跳水。为了避免危机“传染”至其他欧元区国家,部分欧盟成员国和欧洲央行强烈敦促爱尔兰尽快启动欧盟援助机制。
  对于爱尔兰上周日的主动呼救,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回应,不管是欧盟还是美国,都表示欢迎爱尔兰的举措。
  欧盟和欧元区财政部长21日发表声明,对爱尔兰政府向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提出金融援助申请表示欢迎,并保证为爱尔兰提供援助以维护欧盟和欧元区的金融稳定。
  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则表示,爱尔兰接受援助,能够帮助其克服银行业的问题,避免危机蔓延至其他国家。同日,IMF也发表声明表示欢迎。
  七国集团也表示,对爱尔兰提出求救以及获得欧盟和IMF的支持表示欢迎。这份由七国集团主席国加拿大财政部发表的声明说,欧盟和IMF将为爱尔兰推进金融改革计划、稳定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甚至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非常关注爱尔兰的局势。美国财政部21日发布公告称,支持爱尔兰向欧盟和IMF求助,并称美国将与有关方面密切合作,加强市场稳定性。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nonferrous metals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