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消息 “4万亿国货优先”的消息传出后,这个被国外媒体称为“买国货”的条款遭到西方媒体的“围攻”,指责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一下子大起来,然而一名熟悉WTO贸易规则的专家17日对此表示,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对国货遭受歧视的一种纠正,符合WTO“无歧视”的公平原则。
外媒指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
英国《金融时报》17日报道称,中国出台“买国货”的政策必将会引发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澳大利亚人报》17日以“中国'购买国货’条款打击经济复苏”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政府的保护主义举动,将会搞乱全球经济恢复步伐。《华尔街日报》17日援引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金的话称,“中国已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
对此,欧盟委员会17日表示正设法“调查清楚”。欧盟委员会发言人阿马德乌·阿尔塔法赫在布鲁塞尔对记者说:“我们将继续非常密切地关注这起事件的发展,当然也会设法进一步调查清楚中国的政策。”
专家称外媒误读中国政策
针对外媒的尖锐批评,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对记者表示,这个所谓的“买国货”条款事实上并非对外国货的限制和歧视,恰恰相反,在中国遭受非国民待遇的正是中国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赵萍也对记者表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观念是洋货优于国货,这也造成了国货在国内反而遭受非国民待遇的窘境。九部委的政策是对这一现象的纠正,无论金融危机有没有发生,中国都会这样做,和贸易保护主义没有关系。
完全符合WTO原则
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也表示,国外媒体称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显然是对九部委条文的一种误读。早在今年2月份,商务部就明确表示,中国不会步美“买美国货”的后尘,决不搞“买中国货”。中国的行为是对国货在国内遭受歧视讨回一个公道,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完全符合WTO“无歧视”和“国民待遇”原则。
责任编辑:刘征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