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北京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还在背着自己的产品,到当时的河北唐钢上门推销,北京的仓库里积压着1000万年产值中的大部分产品。今年,这家公司的年产值达到30亿,产品远销印度、瑞典和伊朗,同时公司正在计划A股上市。
这样的神奇经历在我国的节能企业并不罕见,区别只是大小而已。在近期举行的节能企业产品展中,记者发现,节能企业正在超万亿的节能市场空间刺激下飞速成长。
节能市场潜力1.5万亿以上
北京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是当下节能领域很热门的“余热回收”,他们通过自己生产的新式烧嘴来回收工厂烟气中的余热。公司的商务代表程少波说,通过他们的处理,可以把700—800℃的烟气转化为150℃以下,提取其中的热能来给钢坯加热,为企业节能。
虽然公司现在的年产值已经达到30亿元,但程少波说,公司从1995年成立起过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苦日子”,直到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事业才开始快速发展。他说,2002年时,公司的董事长还在跟普通的业务员一样,背着自己生产的电视机大小的烧嘴(80×100cm)到唐钢上门推销,“现在我们董事长还跟唐钢的领导挺熟呢。”程少波笑言。
据业内人士计算,根据“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我国将减耗5.6亿吨标煤。如果按照投入3000元节能改造资金节约1吨标煤计算,节能市场潜力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
在这样庞大的市场空间刺激下,一批神雾热能这样的企业迅速崛起。
市场正“爆发式增长”
北京安沃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海翔告诉记者,与已经长成的的神雾热能不同,安沃特的业务2008年才步入正轨,产品的年销量刚从几台变为几十台。
这家企业的产品是软稳电源,可以帮助企业节电,每台的市场价是20—25万元,按谷海翔的用词,市场正在“爆发式增长”。这位36岁的企业高层显得精明强干,对公司的前景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他在32岁时从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转行到了节能领域,33岁时进入安沃特公司。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3—5年内帮助公司做到一定规模,成功登陆创业板,长期规划是“一直在节能领域做下去”。
责任编辑:小贝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