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七大新兴产业名单微调 新名单覆盖面放宽

2010年09月10日 8:35 516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010年09月10日消息 9月8日国务院常务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划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与年初全国“两会”时公布的名单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
  新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对比今年3月5日公布的产业名单,“生物医药”被“生物”替代,“信息网络”被“新一代信息技术”提法代替,“高端制造产业”被“高端装备制造”代替。
  据国家发改委权威人士9月9日透露,医药行业并未被剔出名单,只是现在的内容更加广泛具体,并有针对性。
  这位人士透露,下一步将公布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规划期将达到2015年。单个的规划,将分别由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等多个部门制定。
  “有的单项规划有的可能规划到2020年。公布的时间暂时难以确定,但是加快产业推进的步伐没有疑义。下一步将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还有产业引导资金的支持。”上述发改委人士说。

  新产业名单覆盖面放宽
  国家发改委人士指出,9月8日公布的七大行业都属于具体的产业,提法上的变化,是内容包括的更加广泛,而不是缩小。比如,生物产业其实包括了医药产业;原先的信息网络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一部分;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代替了高端制造产业的提法,是因为高端制造业太笼统,定义为装备领域更加有针对性。
  以上说法得到了相关行业协会的证实。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龚相君告诉记者,新的“生物”产业的提法涵盖了“医药”,这样新的新兴产业名单定义更加广泛。医药行业不用担心没有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
  此前,上述协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出了多次建议。
  记者同时了解到,此前呼声很高的航天和海洋设备等制造业,尽管没有被明确为第八、第九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也实际上涵盖在上述七大产业领域中。
  山东近期将蓝色经济区规划上报至国家发改委,山东在规划中提出了海洋装备、海洋医药、海水淡化等产业内容。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洪滨指出,海洋装备制造业,比如海洋钻井平台可以归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国家不单独提出一个海洋装备或者海洋产业没错,这可以避免重复,这不妨碍海洋局单独再做一个海洋产业的规划。”他说。
  对于,高端制造业被进一步细化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表现兴奋。他正准备向有关部门建议,将磁悬浮装备制造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中国已经有了上海的高速磁悬浮示范线,中低速的磁悬浮线路将在深圳和北京开建,装备制造要加快推进。”9月9日,严陆光谈起刚刚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时说。

  低端技术不被纳入
  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正在加紧编制“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以及七大专项新兴产业规划。部分内容已经进行了讨论,同时有关财税政策等优惠正在由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加紧研究。
  参与上述规划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具体的产业内容已经确定。比如像新材料的规划,除了涵盖了常规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六大材料行业内容外,也有新的材料内容。
  不过,黑色金属行业(钢铁)则不会把常规的钢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一些高端的薄板,即国内难以制造的、需要进口的,才能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一位行业专家说。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袁桐也透露,像电子材料可能会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新材料产业支持的内容。“总之是要把行业最前沿的领先的技术产业列出来,常规的低端技术不会列入。”她说。
  目前,工信部装备司正在制定装备行业的战略产业规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其中,新能源汽车规划由汽车工业协会编制为主。国家发改委也在初步编制环保产业规划。国家能源局则负责制定新能源规划。上述几项规划已经有部分内容对外公布。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相关权威人士透露,下一步将出台具体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措施,配套各种财税等政策,以便形成发展合力。
  不过,“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何时出台,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本报记者获悉,一些省市的战略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已经编制完毕,部分省市在上报国家发改委后被退回修改,目前第二稿还在发改委审核中。

责任编辑:lee hq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